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20首单曲
这套由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Netherlands Radio Chamber Philharmonic)及其首席指挥Michael Schønwandt录制的双CD专辑,收录了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四部交响曲和他的两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早期不完整的《g小调交响曲‘zwickau’, Woo 29》,以及由Hans de Vlieger编曲的最初为踏板钢琴而作的六首赋格曲中最后一首——《BACH, Op. 60》。
丹麦指挥家Michael Schønwandt于2000年至2011年担任哥本哈根皇家管弦乐队和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2010年9月,他担任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还曾经担任过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1998年)、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7-2000年)和皇家佛兰德斯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Michael Schønwandt曾经在Dacapo唱片公司录制了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的完整交响曲,并发行了执棒丹麦皇家管弦乐队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DVD版。
作品简介——舒曼《交响曲全集》
虽然舒曼的特长是在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而后者反映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第二交响曲》以及《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值得仔细聆听的,尤其是最后一部,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
《春天交响曲》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题裁。譬如在他刚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下了一百几十首歌曲。本曲被称为《春天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开始乐章活泼而有震撼力的降B大调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舒缓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第三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末乐章回到降B大调快板,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
《C大调第二交响曲》实际上是舒曼交响曲的第三首,但是由于它的前一首因还在修改而较晚出版,这首《C大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45-1846年之间,而到了1847年11月才出版。这首交响曲随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受,这部作品的写作期间舒曼身心失调缠绵病榻,深受其苦。在这首交响曲中,没有病人的长吁短叹,但他浪漫的气质也不见其中,代替而来的是深沉而富张力的戏剧性表现。
《莱茵交响曲》虽被编为舒曼的交响曲第三号,事实上却是他完整交响曲作品中的第四首,也是最后一首。1850年秋天,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五个星期内完成此曲,当时这位德国作曲家才刚迁居至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并且担任该城管弦乐队音乐总监。舒曼以乐观的心情来面对这次迁居,全曲五个乐章有多处透露着这个信息,尤其是在节庆气氛的第一乐章,他所标示的表情是“活泼的”,曲中洋溢着阳光般的热情、圣咏般的肃穆,以及令人喘不过气的活力,并列穿插,如此便自然地产生令人头昏眼花的张力;第二乐章虽名为诙谐曲,事实上是一首自由发挥的兰德勒舞曲,原本命名为“莱茵河上的清晨”。随后的间奏曲继续反映舒曼创作时的宁静心境;乐曲对标题“莱茵”唯一的明显提示是在第四乐章,据推测,舒曼是在科隆附近的一座教堂,看到大主教晋升场景时而激发出的灵感。此处的音乐有别于此曲的其他部分,肃穆庄重,让人联想起在深邃浩瀚的哥特式大教堂中听到的行进音乐。终乐章是一首轻快的进行曲,为全曲画上精力充沛的句点。
《d小调第四交响曲》早在舒曼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经开始动笔,但直到1851年才修订出版,所以编号为第四。此曲是主题变形的卓越的先例,几乎从头至尾建立在两个动机上;例如他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有时也会出现使他的管弦乐配器不够理想的“败笔”,那是由于他用了“钢琴”思维,缺少管弦乐训练和经验的原故。不过,这些弱点既没有老一代音乐家渲染得那么严重,也绝不是把这些重要作品演奏得不像样的借口。
¥348.00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20首单曲
这套由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Netherlands Radio Chamber Philharmonic)及其首席指挥Michael Schønwandt录制的双CD专辑,收录了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四部交响曲和他的两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早期不完整的《g小调交响曲‘zwickau’, Woo 29》,以及由Hans de Vlieger编曲的最初为踏板钢琴而作的六首赋格曲中最后一首——《BACH, Op. 60》。
丹麦指挥家Michael Schønwandt于2000年至2011年担任哥本哈根皇家管弦乐队和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2010年9月,他担任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还曾经担任过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1998年)、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7-2000年)和皇家佛兰德斯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Michael Schønwandt曾经在Dacapo唱片公司录制了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的完整交响曲,并发行了执棒丹麦皇家管弦乐队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DVD版。
作品简介——舒曼《交响曲全集》
虽然舒曼的特长是在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而后者反映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第二交响曲》以及《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值得仔细聆听的,尤其是最后一部,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
《春天交响曲》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题裁。譬如在他刚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下了一百几十首歌曲。本曲被称为《春天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开始乐章活泼而有震撼力的降B大调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舒缓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第三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末乐章回到降B大调快板,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
《C大调第二交响曲》实际上是舒曼交响曲的第三首,但是由于它的前一首因还在修改而较晚出版,这首《C大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45-1846年之间,而到了1847年11月才出版。这首交响曲随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受,这部作品的写作期间舒曼身心失调缠绵病榻,深受其苦。在这首交响曲中,没有病人的长吁短叹,但他浪漫的气质也不见其中,代替而来的是深沉而富张力的戏剧性表现。
《莱茵交响曲》虽被编为舒曼的交响曲第三号,事实上却是他完整交响曲作品中的第四首,也是最后一首。1850年秋天,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五个星期内完成此曲,当时这位德国作曲家才刚迁居至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并且担任该城管弦乐队音乐总监。舒曼以乐观的心情来面对这次迁居,全曲五个乐章有多处透露着这个信息,尤其是在节庆气氛的第一乐章,他所标示的表情是“活泼的”,曲中洋溢着阳光般的热情、圣咏般的肃穆,以及令人喘不过气的活力,并列穿插,如此便自然地产生令人头昏眼花的张力;第二乐章虽名为诙谐曲,事实上是一首自由发挥的兰德勒舞曲,原本命名为“莱茵河上的清晨”。随后的间奏曲继续反映舒曼创作时的宁静心境;乐曲对标题“莱茵”唯一的明显提示是在第四乐章,据推测,舒曼是在科隆附近的一座教堂,看到大主教晋升场景时而激发出的灵感。此处的音乐有别于此曲的其他部分,肃穆庄重,让人联想起在深邃浩瀚的哥特式大教堂中听到的行进音乐。终乐章是一首轻快的进行曲,为全曲画上精力充沛的句点。
《d小调第四交响曲》早在舒曼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经开始动笔,但直到1851年才修订出版,所以编号为第四。此曲是主题变形的卓越的先例,几乎从头至尾建立在两个动机上;例如他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有时也会出现使他的管弦乐配器不够理想的“败笔”,那是由于他用了“钢琴”思维,缺少管弦乐训练和经验的原故。不过,这些弱点既没有老一代音乐家渲染得那么严重,也绝不是把这些重要作品演奏得不像样的借口。
¥3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20首单曲
这套由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Netherlands Radio Chamber Philharmonic)及其首席指挥Michael Schønwandt录制的双CD专辑,收录了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四部交响曲和他的两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早期不完整的《g小调交响曲‘zwickau’, Woo 29》,以及由Hans de Vlieger编曲的最初为踏板钢琴而作的六首赋格曲中最后一首——《BACH, Op. 60》。
丹麦指挥家Michael Schønwandt于2000年至2011年担任哥本哈根皇家管弦乐队和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2010年9月,他担任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还曾经担任过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1998年)、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7-2000年)和皇家佛兰德斯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Michael Schønwandt曾经在Dacapo唱片公司录制了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的完整交响曲,并发行了执棒丹麦皇家管弦乐队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DVD版。
作品简介——舒曼《交响曲全集》
虽然舒曼的特长是在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而后者反映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第二交响曲》以及《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值得仔细聆听的,尤其是最后一部,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
《春天交响曲》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题裁。譬如在他刚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下了一百几十首歌曲。本曲被称为《春天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开始乐章活泼而有震撼力的降B大调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舒缓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第三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末乐章回到降B大调快板,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
《C大调第二交响曲》实际上是舒曼交响曲的第三首,但是由于它的前一首因还在修改而较晚出版,这首《C大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45-1846年之间,而到了1847年11月才出版。这首交响曲随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受,这部作品的写作期间舒曼身心失调缠绵病榻,深受其苦。在这首交响曲中,没有病人的长吁短叹,但他浪漫的气质也不见其中,代替而来的是深沉而富张力的戏剧性表现。
《莱茵交响曲》虽被编为舒曼的交响曲第三号,事实上却是他完整交响曲作品中的第四首,也是最后一首。1850年秋天,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五个星期内完成此曲,当时这位德国作曲家才刚迁居至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并且担任该城管弦乐队音乐总监。舒曼以乐观的心情来面对这次迁居,全曲五个乐章有多处透露着这个信息,尤其是在节庆气氛的第一乐章,他所标示的表情是“活泼的”,曲中洋溢着阳光般的热情、圣咏般的肃穆,以及令人喘不过气的活力,并列穿插,如此便自然地产生令人头昏眼花的张力;第二乐章虽名为诙谐曲,事实上是一首自由发挥的兰德勒舞曲,原本命名为“莱茵河上的清晨”。随后的间奏曲继续反映舒曼创作时的宁静心境;乐曲对标题“莱茵”唯一的明显提示是在第四乐章,据推测,舒曼是在科隆附近的一座教堂,看到大主教晋升场景时而激发出的灵感。此处的音乐有别于此曲的其他部分,肃穆庄重,让人联想起在深邃浩瀚的哥特式大教堂中听到的行进音乐。终乐章是一首轻快的进行曲,为全曲画上精力充沛的句点。
《d小调第四交响曲》早在舒曼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经开始动笔,但直到1851年才修订出版,所以编号为第四。此曲是主题变形的卓越的先例,几乎从头至尾建立在两个动机上;例如他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有时也会出现使他的管弦乐配器不够理想的“败笔”,那是由于他用了“钢琴”思维,缺少管弦乐训练和经验的原故。不过,这些弱点既没有老一代音乐家渲染得那么严重,也绝不是把这些重要作品演奏得不像样的借口。
¥24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22首单曲
专辑简介:
舒曼是“最鲜明地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曾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童年情景》是其最为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小朋友在母亲怀中做着各种奇幻的梦,曲调轻柔恬静,被视为德国浪漫派极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花之歌》,作于1839年,被称为“不针对任何主题的变奏曲”。在作品《幽默曲》中,舒曼用特殊的音乐手段诠释自己对幽默的理解,表现了他充满讽刺和不安的精神世界。就像舒曼自己所说:“我把整个星期都花在这个作品的创作上,我时而写作、时而大笑、时而哭泣,然而一切都转瞬即逝。”
漂亮的日本女钢琴家梅村知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随后在柏林音乐学院继续研修。2016年,梅村知世在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梅村知世用自己细腻的感情演绎着舒曼色彩丰富的音乐作品,创造出了一个丰满而阴暗的现实世界。梅村知世充满个性的平衡感散发着夺目的光辉,让曲目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2首单曲
专辑简介:
钢琴套曲《克莱斯勒偶记(Kreisleriana Op.16)》,副标题“幻想曲”,作于1838年,是舒曼最杰出的钢琴作品之一。克莱斯勒(Johannes Kreisler)是音乐家霍夫曼做音乐评论时用的笔名(霍夫曼为舒曼好友),这个虚构的指挥家深受幻觉之苦,舒曼在这位虚构的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这组作品将舒曼的音乐思想与文学思维完全体现了出来,透露出舒曼生动多变的音乐情绪,表达了舒曼在音乐中的诗意幻想与情感丰富的创作主旨。
专辑中还收录了舒曼的一部无标题大型作品——《升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11》,这部作品创作于1833-1835年,在他写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对于这首奏鸣曲写着:“这是我对你唯一的心声”。这是一部满怀热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力求展现舒曼美学理想的作品。
艺术家简介:
横山幸雄(Yukio Yokoyama),日本钢琴家,199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CNSMDP),取得钢琴与室内乐最高演奏文凭,同年获得第十二届华沙肖邦钢琴大赛第三名与最佳肖邦奏鸣曲诠释奖得主(当年冠军空缺)。
2010年纪念肖邦210周年诞辰,横山幸雄先生于日本主要城市演出肖邦协奏曲全集,并于其中一场音乐会连续演出肖邦166首钢琴独奏作品,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24小时以内连续演出最多作品的艺术家保持者」;波兰政府颁发授予他「肖邦护照荣誉」,这个殊荣是表扬对世界上对肖邦作品有非常独特贡献演出纪录的艺术家。2011年横山幸雄先生更是在同一天单场音乐会,连续演奏肖邦212首钢琴作品,包含四十六首肖邦从未出版的作品,他表示希望大家能更了解与接近肖邦的内心世界,此举让他再次登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横山幸雄先生也为了庆祝贝多芬250年诞辰,从2013年起到2020年,推出他一系列的贝多芬全集作品音乐会演出计划。
横山幸雄先生曾任教于上野学园大学与伊丽莎白音乐大学之客座教授,日本Paderewski协会创办人暨会长,致力推广古典音乐文化;教学实力雄厚,也是日本知名盲人钢琴家辻井伸行(2009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金牌得主)的指导老师。
¥16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11首单曲
专辑简介:
多年来,丹尼斯•塞维林(Denis Severin)一直有为大提琴和弦乐团录制浪漫作品专辑的想法。毕竟,在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大量的大提琴和弦乐协奏曲都被记录了下来,例如:海顿,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巴赫,博切里尼。浪漫主义时代催生了许多大提琴和大型交响乐团协奏曲,包括德沃夏克,圣桑斯,拉洛,埃尔加等人的作品。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很少有例外)为大提琴和弦乐团写的作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种音乐类型在17和18世纪如此繁荣,在一百年后却几近消失。因此这张CD的作品选择是富有深意的。事实证明,出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作曲风格在他的室内乐作品中趋向于管弦乐的丰满和音色的复杂性,无论是在他的钢琴三重奏、二重奏还是Lieder利德(钢琴伴奏的德国独唱歌曲)中。五首《Folk Style op. 102》是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唯一的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作品,非常适合与室内乐团合作演出。
艺术家简介:
丹尼斯•塞维林(Denis Severin),瑞士日内瓦音乐大学和伯尔尼艺术大学的大提琴教授,同时教授巴洛克大提琴和室内乐。他还在西班牙马德里的凯塔琳娜•古尔斯卡高等音乐中心、拉脱维亚里加的约瑟夫•维托尔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乌克兰哈尔科夫国家艺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是2015年德国古典回声大奖、2017年格莱美奖的获得者,曾在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举办的多个国际比赛中获奖。他的唱片曾在NAXOS、SONY、Panclassics、Dabringhaus & Grimm等唱片公司出版。他在多个音乐比赛中担任评委,包括2013年3月举办的法国伊尔扎克国际室内乐比赛、第七届柴可夫斯基青少年国际音乐比赛、瑞士青年音乐家比赛等。他1996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迪米特里•米勒教授。1996年至2003年,他在日内瓦音乐大学师从丹尼尔•格罗斯古林教授,在巴塞尔音乐学院师从托马斯•德门加教授,在巴塞尔古音乐学院师从克里斯托弗•库安。他曾在亚诺斯•斯塔克、纳塔莉娅•古特曼、楚尔斯•莫克、盖瑞•霍夫曼的大师班上学习。
作曲家简介:
卡萨多( Gaspar Cassado),西班牙大提琴家,作曲家。10岁在公众面前演绎海顿《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而一举成名,有“小卡萨尔斯”之美称。毕生演出于欧美各大城市,是当时最著名的大提琴家和室内乐演奏家之一。卡萨多的演奏舒展大方,充满高亢的情绪和诗一般的韵味。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9首单曲
专辑简介:
2018年哈恩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得主金洪基(Honggi Kim)与Naxos厂牌的首次合作,选择了这样一个迷人的独奏钢琴演奏会的形式进行唱片录制。《Scarbo》和《Los requiebros》都是极为经典的钢琴曲目,对任何演奏者来说都需要极强的表现力和高超的技术。Carl Vine创作的精美但鲜少被演奏的《第一钢琴奏鸣曲》也是如此。Sánchez-Verdú的《Jardínde espejos(“镜之花园”)》 受伊斯兰艺术的多重影响,标题的“镜子”象征着倾听、沉默和回声。专辑以舒曼的《E大调钢琴五重奏》结束,这是室内乐中的杰出作品。
艺术家简介:
金洪基(Honggi Kim),韩国钢琴家,曾在多项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奖,包括2013年尹伊桑国际音乐比赛一等奖和2013年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厦门)三等奖。2017年,他进入了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半决赛;2018年,他进入了苏黎世格扎安达大赛半决赛,并获得舒曼奖。2014年,在瑞士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并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进行巡回演出。2018年,他获得哈恩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室内乐最佳演奏奖、最佳西班牙音乐演奏奖。金洪基在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多次举办音乐会,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士。作为独奏家,他曾在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慕尼黑室内管弦乐团、沃斯堡交响乐团、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凤凰城交响乐团、格拉纳达市管弦乐团、澳门交响乐团及韩国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演出。
¥12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22首单曲
专辑简介:
舒曼是“最鲜明地体现浪漫主义精神”的音乐家,他曾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童年情景》是其最为著名的钢琴作品之一,小朋友在母亲怀中做着各种奇幻的梦,曲调轻柔恬静,被视为德国浪漫派极盛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花之歌》,作于1839年,被称为“不针对任何主题的变奏曲”。在作品《幽默曲》中,舒曼用特殊的音乐手段诠释自己对幽默的理解,表现了他充满讽刺和不安的精神世界。就像舒曼自己所说:“我把整个星期都花在这个作品的创作上,我时而写作、时而大笑、时而哭泣,然而一切都转瞬即逝。”
漂亮的日本女钢琴家梅村知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随后在柏林音乐学院继续研修。2016年,梅村知世在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梅村知世用自己细腻的感情演绎着舒曼色彩丰富的音乐作品,创造出了一个丰满而阴暗的现实世界。梅村知世充满个性的平衡感散发着夺目的光辉,让曲目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15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0首单曲
这套由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Netherlands Radio Chamber Philharmonic)及其首席指挥Michael Schønwandt录制的双CD专辑,收录了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四部交响曲和他的两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包括早期不完整的《g小调交响曲‘zwickau’, Woo 29》,以及由Hans de Vlieger编曲的最初为踏板钢琴而作的六首赋格曲中最后一首——《BACH, Op. 60》。
丹麦指挥家Michael Schønwandt于2000年至2011年担任哥本哈根皇家管弦乐队和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2010年9月,他担任荷兰广播室内爱乐乐团首席指挥,他还曾经担任过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92-1998年)、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87-2000年)和皇家佛兰德斯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Michael Schønwandt曾经在Dacapo唱片公司录制了卡尔•尼尔森(Carl Nielsen)的完整交响曲,并发行了执棒丹麦皇家管弦乐队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DVD版。
作品简介——舒曼《交响曲全集》
虽然舒曼的特长是在小规模的钢琴、声乐作品上,但是他一生所作的四部交响曲却始终受到广大听众们的喜爱和欢迎,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两部标题作品——《第一交响曲“春天”》以及《第三交响曲“莱茵”》。前者充满了浪漫而欢快的气息,而后者反映了莱茵河的生活情调,充满着情趣和优美的旋律。当然《第二交响曲》以及《第四交响曲》同样也是值得仔细聆听的,尤其是最后一部,普遍被认为是舒曼最为尽善尽美的交响曲作品。
《春天交响曲》创作于1840-1841年间,并很快首演,由门德尔松指挥。其时正当舒曼和克拉拉的婚礼之后。也正是从这时起,舒曼的创作从单一的钢琴曲转向了多种题裁。譬如在他刚结婚的1840年内,一口气就写下了一百几十首歌曲。本曲被称为《春天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开始乐章活泼而有震撼力的降B大调第一主题表示了春天到来的景象;第二乐章是一首舒缓感人的夜曲,优美而华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欢乐;第三乐章是海顿小步舞曲乐章和贝多芬谐谑曲的某些东西的奇妙结合,第一主题的切分音型充满了生气。末乐章回到降B大调快板,以表达民间节庆的欢乐来向春天告别,第一主题是个优雅的小精灵舞曲,充满了戏剧性。
《C大调第二交响曲》实际上是舒曼交响曲的第三首,但是由于它的前一首因还在修改而较晚出版,这首《C大调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845-1846年之间,而到了1847年11月才出版。这首交响曲随时给人一种萧瑟的感受,这部作品的写作期间舒曼身心失调缠绵病榻,深受其苦。在这首交响曲中,没有病人的长吁短叹,但他浪漫的气质也不见其中,代替而来的是深沉而富张力的戏剧性表现。
《莱茵交响曲》虽被编为舒曼的交响曲第三号,事实上却是他完整交响曲作品中的第四首,也是最后一首。1850年秋天,他以惊人的速度在五个星期内完成此曲,当时这位德国作曲家才刚迁居至杜塞尔多夫(Dusseldorf),并且担任该城管弦乐队音乐总监。舒曼以乐观的心情来面对这次迁居,全曲五个乐章有多处透露着这个信息,尤其是在节庆气氛的第一乐章,他所标示的表情是“活泼的”,曲中洋溢着阳光般的热情、圣咏般的肃穆,以及令人喘不过气的活力,并列穿插,如此便自然地产生令人头昏眼花的张力;第二乐章虽名为诙谐曲,事实上是一首自由发挥的兰德勒舞曲,原本命名为“莱茵河上的清晨”。随后的间奏曲继续反映舒曼创作时的宁静心境;乐曲对标题“莱茵”唯一的明显提示是在第四乐章,据推测,舒曼是在科隆附近的一座教堂,看到大主教晋升场景时而激发出的灵感。此处的音乐有别于此曲的其他部分,肃穆庄重,让人联想起在深邃浩瀚的哥特式大教堂中听到的行进音乐。终乐章是一首轻快的进行曲,为全曲画上精力充沛的句点。
《d小调第四交响曲》早在舒曼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经开始动笔,但直到1851年才修订出版,所以编号为第四。此曲是主题变形的卓越的先例,几乎从头至尾建立在两个动机上;例如他的钢琴协奏曲和钢琴四重奏的第一乐章。有时也会出现使他的管弦乐配器不够理想的“败笔”,那是由于他用了“钢琴”思维,缺少管弦乐训练和经验的原故。不过,这些弱点既没有老一代音乐家渲染得那么严重,也绝不是把这些重要作品演奏得不像样的借口。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32首单曲
专辑简介:
从他年轻时期热情洋溢的钢琴作品,到他临终前的谵妄之作,该专辑带领听众回顾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的一生。屡获殊荣的钢琴家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长期以来一直是舒曼作品的忠实拥护者,他精心为这张专辑选曲,以反映作曲家不同的创作时期。
《狂欢节》(Carnaval, Op. 9)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舒曼日后的妻子、钢琴家克拉拉(Clara Wieck),而是来自钢琴老师老师维克(Friedrich Wieck )的一名女学生欧妮斯蒂娜·冯·弗利肯( Ernestine von Fricken)。《狂欢节》是舒曼典型的具有幻想性的钢琴作品,它描绘了一场虚构的假面舞会,肖邦、帕格尼尼、小丑、舒曼本人的“分身”等角色悉数登场。
同样受到狂欢节活动启发的作品还有《维也纳狂欢节》(Faschingschwank aus Wien ),其灵感来自于作曲家对维也纳狂欢奇观的欣赏。曲中充满活力的音符让人联想到节日的欢愉气氛,但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庆典颂歌,其中还隐含着更微妙的讽刺元素。
舒曼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是《幽灵进行曲》(Geistervariationen - “Ghost Variations”),正如它的标题所暗示的那样,这部作品与本专辑内的几首早期作品风格迥异。舒曼于弥留之际完成了《幽灵进行曲》,彼时舒曼正遭受严重精神危机,他声称听到了神祗的声音。该作品的旋律的确极致的平静,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宣告着一位伟大作曲家喧嚣鼎沸的一生终归平静。
胡安·卡洛斯(Juan Carlos)以沉着的态度带领听众走过舒曼跌宕起伏的一生。该专辑适合所有舒曼音乐爱好者的收藏。
作曲家简介: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1856年),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代表人物之一。和许多日后成为艺术大师的音乐家们相比,舒曼的童年时期显得相当平庸。直到20岁,舒曼才为成为钢琴家开始系统的练习。23岁时,舒曼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杰作、同一主题和十二格变奏的《交响练习曲》(Symphonic Etudes, Op. 13.)。
舒曼生性热情、感情丰沛,1848-1849年德国爆发革命,舒曼在他的创作中也留下了鲜明的民主思想印记。他关注高于内在自我和灵感的精神泉涌,这造就了他一系列奇迹般的独创作品。舒曼与夫人克拉拉、作曲家勃拉姆斯三人间的三角恋情被人津津乐道。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8首单曲
“一个真正的宝藏……这张唱片因其巧妙的编排而显得尤为丰富——拥有父子关系的两位男高音,以其遗传上互补的色彩和音色,将优雅和欢乐融为一体。这是一张必听的悦耳的声乐二重奏。” —— 《BBC Music Magazine》, Awards Issue 2015 “Father & Son”是一张令人激动的唱片,包含了伟大男高音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和他的儿子朱利安•普瑞加迪恩用双人声的方式演绎的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还有Friedrich Silcher的歌曲。 艺术家简介——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 德国抒情男高音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生于1956年1月18日),他在大教堂的童声合唱团接受了早期的音乐教育,后来在林堡的一个唱诗班。他的职业生涯主要是演唱莫扎特歌剧中的抒情男高音角色和演唱艺术歌剧、清唱剧角色和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音乐。他演唱的巴赫圣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广为传播。和他的钢琴合作者Michael Gees 、Andreas Staier一起在世界各地演出音乐会。他还是一位声乐教育家,2000年到2005年,他执教于苏黎世音乐学院和歌剧院,2004年秋起,他成为科隆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著名的学生有Ulrich Cordes。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拥有非常深的音乐造诣,也对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儿子朱利安•普瑞加迪恩Julian Prégardien也是一位男高音。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11首单曲
作品简介:
钢琴家Hans H. Suh用贝多芬到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在他的Genuin专辑中展示了篇幅或大或小的作品。Hans H. Suh是众多国际比赛的获胜者,包括2018年德国国际钢琴奖,他是当代钢琴作品的大师,同时也有另一个清晰的演奏脉络:舒曼的,贝多芬的和德彪西的“小作品”,即前奏曲,断章小品,和其他闪耀着巨大而持久光芒的小型作品。Suh把李斯特篇幅庞大的《B小调奏鸣曲》带到了这里,并赋予它魔力。这一成功的曲目选择加之演奏者精湛的诠释,便远不仅是邀请钢琴爱好者们进行一次艺术之旅。
作曲家简介: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 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 [1] —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4首单曲
“普瑞加迪恩从不会因为诠释一个新的角色而扰乱他的音乐表达:这部专辑的演绎充满了想象力的洞见……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想象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BBC Music Magazine》, 2012年1月 Ensemble Kontraste将勋伯格编排的的《马勒:旅行者之歌》作为与男高音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合作的起点,由此专辑名称为“流浪者”(“Wanderer”)。该专辑还包括舒曼的16首歌曲和当代作曲家Wilhelm Killmaye的四首歌曲。 艺术家简介——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 德国抒情男高音克里斯托夫•普瑞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生于1956年1月18日),他在大教堂的童声合唱团接受了早期的音乐教育,后来在林堡的一个唱诗班。他的职业生涯主要是演唱莫扎特歌剧中的抒情男高音角色和演唱艺术歌剧、清唱剧角色和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音乐。他演唱的巴赫圣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广为传播。和他的钢琴合作者Michael Gees 、Andreas Staier一起在世界各地演出音乐会。他还是一位声乐教育家,2000年到2005年,他执教于苏黎世音乐学院和歌剧院,2004年秋起,他成为科隆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著名的学生有Ulrich Cordes。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拥有非常深的音乐造诣,也对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儿子Julian Prégardien也是一位男高音。
¥13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11首单曲
作品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一些广受欢迎的圆号作品。这部名为《The Romantic Horn》的作品彰显了欧洲乐器曲目中的抒情瑰宝——贝多芬、舒曼的作品。
Richard Watkins是他那一代最受欢迎的圆号演奏家之一。他曾担任12年爱乐乐团的首席圆号,目前是Nash Ensemble的成员,也是London Winds乐团的创始成员之一。他广泛的录音作品包括莫扎特、马尔科姆·阿诺德等的协奏曲,莫扎特的交响协奏曲以及舒曼、舒伯特和普朗克的室内乐作品。
钢琴家Julius Drake生活于伦敦,专攻室内乐演奏,曾与许多世界顶尖艺术家在独奏曲目和录音室中合作。他长期活跃于主要的音乐活动中,包括奥尔德堡,爱丁堡,慕尼黑,舒伯蒂亚德和萨尔茨堡音乐节。在卡内基音乐厅和纽约林肯中心; 柏林爱乐; 巴黎卢浮宫;米兰斯卡拉大剧院;巴塞罗那的Liceu,; Musikverein and Konzerthaus, Vienna;l以及伦敦的BBC逍遥音乐会演出.
作曲家简介:
1.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
2.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3.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音乐家庭。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在苏格兰中学读书,自1844 年就读于综合技术学校。开始时他还专搞建筑绘画1853 年7 月23 日,约瑟夫在施佩尔娱乐场的花园里作为施特劳斯乐团的指挥首次登台。他的第一首圆舞曲的标题《最先和最后者》还表明,这可能只是一个为时不长的插曲。可是接着他就创作了富有个人特色的绝美的圆舞曲——《天体之声》、《奥地利乡村的燕子》、《我的一生是爱与乐》、《谵妄》以及其他引人入胜的作品,如著名的波尔卡—玛祖卡《女人的心》等。音乐学家常把约瑟夫·施特劳斯称作“小调作曲家”。他确实如此,可是他的作品大都是用大调写的,汉斯·魏格尔在其《奥地利的大调》一书中说,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作品忧伤而又热情;霍夫曼斯塔尔也说,约瑟夫的作品“一半是欢愉,一半是忧伤”。
4.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5.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由法国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六人团”成员之一。擅长创作艺术歌曲和形式短小的器乐曲。兼用简单朴素与错综复杂的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法国的抵抗运动,写下表现反抗精神的《人类的形象》。他的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被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歌剧。歌曲集《动物诗集》(人声、长笛、单簧管、大管及弦乐四重奏)风格俏丽并带有温婉的讽刺。其他作品有《黑人狂想曲》、《管风琴协奏曲》,舞剧《别墅晚会》以及大量的重奏曲、独唱曲和合唱曲等。
¥12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11首单曲
作曲家简介:
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年2月3日—1847年11月4日),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莱奥什·亚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年—1928年)是一名捷克作曲家,1854年7月3日生于摩拉维亚东部的胡克瓦尔迪,1928年8月12日卒于俄斯特拉发。亚纳切克的声乐作品主要是歌剧,这一领域使他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展现。亚纳切克本人对歌剧的意义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歌剧“最能使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创作风格上,亚纳切克是一位彻底的民族主义者,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音乐特别是摩拉维亚音乐的开掘与扬弃上。他成熟期以后的风格,实际上是从摩拉维亚农民语言和歌曲的节奏中成长起来的,他善于从语言中提炼出有表现力和生活气息的音调,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新颖独特的声乐风格。换句话说,亚纳切克是一位把语言当作音乐的作曲家。同时,亚纳切克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体而不是诗歌创作歌剧的作曲家。这些都构成了亚纳切克最基本、最鲜明的创作特征。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