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元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1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套3小时时长的专辑,收录了德国古典时期伟大的贝多芬(1770-1827)生前创作的所有钢琴变奏曲(《C大调迪亚贝利主题变奏曲》除外)。这些作品由青年钢琴家陈学元在国内为首次完整录制出版,特别收录19世纪浪漫派匈牙利作曲家斯蒂芬·海勒根据贝多芬著名的c小调变奏曲主题再作的变奏曲;他的演奏触键到位,风格纯正,深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录音用琴:雅马哈C.S.重建8尺三角钢琴(No. 2710250) 录音时间:2023年7月11日(Nos.1-8),8月15日(Nos.9-14、16-17、19-20),9月5日(Nos.15、18、21) 录音地点:南京百世琴行肖邦音乐厅 录音师:羊栋泽 录音设备:诺音曼 km184黑色对装(小震膜话筒) 专辑曲目: 1. Variationen über einen Marsch von E. C. Dressler, WoO 63 (Komponiert im 10. Lebensjahre) 降E大调德列斯勒进行曲主题变奏曲 WoO 63 2. Leichte Variationen über ein Schweizerlied F, WoO 64 F大调瑞士歌曲简易变奏曲 WoO 64 3. Variationen über die Ariette: “Vieni amore” von V.Righini, WoO 65 D大调李基尼小咏叹调《情人来吧》主题变奏曲 WoO 65 4. Variationen über das Thema: ”Es war einmal ein alter Mann” aus der Oper:”Das rote Käppchen” von Dittersdorf, WoO 66 A大调迪特斯多夫轻歌剧《红头巾》中的小抒情调《从前有位老人》主调变奏曲 WoO 66 5. Variationen über das Menuett: “à la Viganò”aus dem Ballett: “Le nozze disturbate”von Haibel, WoO 68 C大调海贝尔芭蕾舞《被骚扰的婚礼》中《威加诺的小步舞曲》主题变奏曲 WoO 68 6. Variationen über das Thema: “Quanto è bello l’amor contadino” aus der Oper “La Molinara”von G. Paisiello, WoO 69 A大调帕依谢洛歌剧《磨坊女》中《乡巴佬》的恋爱主题变奏曲 WoO 69 7. Variationen über das Duett: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aus der Oper:“La Molinara”von G. Paisiello, WoO 70 G大调帕依谢洛歌剧《磨坊女》中《我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主题变奏曲 WoO 70 8. Variationen über den Russischen Tanz aus dem Ballet: “Das Waldmädchen”, WoO 71 伍兰尼兹基芭蕾舞《森村姑娘》中俄国舞曲主题变奏曲 WoO 71 9. Variationen über das Thema: “Une fièvre brulante” aus der Oper: Richard Coeur de Lion von A.M. Grétry, WoO 72 C大调格列特里《狮王理查》中《燃烧的热情》主题变奏曲 WoO 72 10. Variationen über das Thema: “La stessa, la stessissima” aus der Oper: “Falstaff”von A. Salieri, WoO 73 降B大调萨列里歌剧《法斯塔夫》中二重唱《正是那样》主题变奏曲 WoO 73 11. Variationen über das Quartett: ”Kind willst du ruhig schlafen” aus der Oper: “Das unterbrochene Opferfest” von P.Winter, WoO 75 F大调温特歌剧《受阻的奉献祭》中四重唱《儿啊!静静安睡》主题变奏曲 WoO 75 12. Variarionen über das Trio: “Tändeln und Scherzen” aus der Oper: “Soliman oder die drei Sultaninnen”von F.X. Süssmayer, WoO 76 F大调苏斯麦耶歌剧《苏里曼二世或是三位苏丹王妃》中三重唱《戏弄与嘲笑》主题变奏曲 WoO 76 13. Leichte Variationen G, WoO 77 G大调简易变奏曲 WoO 77 14. Variationen F, Op.34 F大调变奏曲 Op.34 15. Variationen mit Fuge Es, Op.35 降E大调“英雄”主题变奏曲(带赋格)Op.35 16. Variationen über das Volkslied “God save the King”, WoO 78 民歌《天佑国王》主题变奏曲 WoO 78 17. Variationen über das Volkslied “Rule Britannia”, WoO 79 民歌《统治吧,不列颠》主题变奏曲 WoO 79 18. Variationen c moll, WoO 80 c小调原创主题32段变奏曲 WoO 80 19. Variationen D, Op.76 D大调变奏曲 Op.76 20. Variationen über das Lied: “Ich hab’ein kleines Hüttchen nur”, Anhang 10 歌曲《我只有一顶小帽》主题变奏曲 Anhang 10 21. Heller: 33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Beethoven, Op.130 (附)海勒:c小调贝多芬主题33段变奏曲 Op.130 艺人介绍: 陈学元,国际著名日本Da Vinci唱片公司签约钢琴家,集演奏、作曲、编订、翻译、即兴、出版于一身的青年钢琴家,本硕均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南京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是目前国内出版乐谱最多(140多本)的编者,也是目前国内出版唱片(40余张)最多的钢琴家。 幼年随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习琴,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读书期间获得95分即兴演奏的高分;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作为学者,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 “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十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 作为编者,出版了14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其中首次出版过库普兰、泰勒曼、拉莫、C.P.E.巴赫、图尔克、拉赫玛尼诺夫、卡巴列夫斯基、莱谢蒂茨基等等众多作曲家的珍贵作品,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例如朱雅芬、盛原、唐哲、秦川等。 作为教师,他经多年跟随名家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演奏和教学风格,长期为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输送优秀的钢琴人才。 作为钢琴家,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由厦门标旗唱片公司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2020年至今,他在广东星外星唱片公司陆续发行了《古典时期小奏鸣曲30首》(3CD)、《巴洛克时期键盘曲80首》(3CD)与《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选》(8CD)。
¥2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52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套3小时时长的专辑与《贝多芬钢琴变奏曲20首》互为姊妹篇,收录了古典时期德国伟大的贝多芬(1770-1827)生前创作的绝大部分钢琴独奏小品(舞曲体裁作品除外)。这些作品由青年钢琴家陈学元在国内为首次完整录制出版;他的演奏触键到位,风格纯正,深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作者引: 乐圣的花园 A.D 第一部分 波恩街20号——一栋在闹市区的朴素小楼,巴洛克风格,墙是粉色的,窗棂洁白,有黑色的屋瓦。1770年,“乐圣”贝多芬就出生在这里,此处是迄今为止波恩唯一保存完好的贝多芬家族的居住地,也成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知名的贝多芬博物馆。在馆藏品中,有一张肖像画尤为重要,那是贝多芬的祖父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the Elder,1712– 1773)晚年托人绘制的,它被摆放在博物馆显眼的位置。据说,贝多芬一生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带着祖父的肖像画,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件信物、附身符,祖父“宫廷乐长”的事迹激励着贝多芬,成为了他少年时期重要的精神支柱,培养了他坚韧、倔强的性格。在音乐上的天赋也逐渐显露。 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跟随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勃·尼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学习作曲、钢琴、风琴。尼夫非常耐心教导贝多芬,更以J·S·巴赫的《十二平均律》、C·P·E·巴赫的《键盘乐奏鸣曲》为教材。这些作品的学习,对贝多芬早年的音乐创作影响颇深。 1783年,在尼夫的驱使下,出版了《3首奏鸣曲》(Drei Sonaten),编号为WoO.47(WoO源自德文“Werke ohne Opuszahl”,表示没有作品编号)。这3首作品是献给当时的科隆选帝侯,所以也称为“选帝侯奏鸣曲”。尼夫称作品是“11岁少年的天才之作”,并称赞贝多芬能轻松演奏巴赫《十二平均律》,是“莫扎特第二”。的确,这三首奏鸣曲与莫扎特同龄时期的创作不分上下,尤其是《第二首f小调奏鸣曲》,比莫扎特早期作品更显个性。当然,他也受到了C·P·E·巴赫在键盘音乐作品的“情感风格”(empfindsamer Stil)以及海顿1760年“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风格的影响。不难发现,相对贝多芬后来的音乐作品,早年的《三首奏鸣曲》是质朴简单的,大部分就两个声部,并采用了当时有些“陈词滥调”的阿尔贝蒂低音。音乐结构犹如教科书,创作功底扎实。“强音后突弱”的手法预示了贝多芬后来的音乐特点。 《三首奏鸣曲》(Drei Sonaten)无疑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开端,这种被称为“小品”的音乐体裁,贯穿了贝多芬创作生涯的所有阶段,其中包括了小奏鸣曲(Sonatine)、回旋曲(Rondo)、序曲(Praeludien)、小品曲(Bagatelle)、幻想曲(Fantasie)等等。从乐谱的编订角度看,它们被合订成为《贝多芬钢琴作品集》,是除32首奏鸣曲、变奏曲、舞曲外的所有钢琴独奏作品,无疑也是他钢琴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0–1792)创作的小品还包括: 2首回旋曲,1783年创作。《C大调回旋曲》(Rondo C-dur WoO 48)呈现简易的ABA结构,由大量的音阶组成,分两个声部创作,并传达了一种贝多芬式的“幽默感”。《A大调回旋曲》(Rondo A-dur WoO 49)更倾向于室内乐风格,并有两个插曲组成,第一个插曲为a小调,是庄严肃穆的,第二个插曲相对速度较快,并运用了三度技巧。还有一首《降B大调回旋曲》(Rondo B-dur Anh.6)创作时间不详,主题犹如狩猎号角,号角成为整曲的主要动机。作品大部分用两声部和三声部创作,也包含了更丰富的钢琴音响。 《两首前奏曲》(Two Preludes, Op.39)创作于1789年,但直到1803年才出版。起初,作品被发现在管风琴音乐的合集中,也的确这两首作品很适合用管风琴来演奏,而且具有很独特的创作特点。这两首C大调前奏曲,贝多芬严格按照顺序穿越了所有的升降号调,他甚至在第二首前奏曲中,做了两次!第一首前奏曲音乐内容已经很丰富,他尽情享受每个音调的韵味,当音乐到达顶点,随即逐渐有序回到C大调。这是一部有目的性,且有“实验精神”的作品。尤其是第二首前奏曲,年轻的贝多芬仅在2分钟内,穿越了两次所有音调,这的确是一个小小的奇迹,有相当多的音调,只停留了一小节,这种迅速而自然的调性转换在音乐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双乐章小奏鸣曲》(Zwei Sätze einer Sonatine WoO 50),是为少年时期好友弗朗茨·韦格勒(Franz Wegeler)而写,根韦格勒后来回忆,他经常看到年轻的贝多芬被父亲家暴在钢琴前哭泣。在作品的手稿上,韦格勒在边距写道:“由贝多芬创作并为我标注指法,Wglr”, 韦格勒何时收到手稿已无法考证,大部分贝多芬的学者认为,这首作品创作于1789年至1791年之间。 《两首小奏鸣曲》(Zwei Sonatinen Anh.5)出版日期大约为1807年,而创作时间推测可能在1790年至1792间。克拉拉·舒曼的弟子沃尔特·兰普(Walther Lampe)曾为净版乐谱(Urtext)编写指法。关于这首作品是否是贝多芬创作仍有争议,虽然手稿的确在贝多芬去世后的文件中被发现,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贝多芬创作了它们。另有传言称作品由贝多芬情感上有依恋的人而作,因出于感情原因保留了它。 第二部分 1792年,贝多芬从波恩移居维也纳,他成为了约瑟夫·海顿的学生。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他的《真理与美》一书中提到,贝多芬在师从海顿这段时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有时现出挑战的意味,这也预示着贝多芬的音乐正走向更加成熟的阶段,乃至晚年超然的进阶。然而,他依然没有忘记求学。海顿离开维也纳后,他与约翰·申克(Johann Schenk)学习,并在约翰—格奥尔克·阿尔布莱希茨贝格(Johann-Georg Albrechtsberger)门下学习了一年的对位法。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成为了贝多芬非正式地上过声乐课。而阿罗伊斯·大众特(Alois Forster)则教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初到维也纳的那段日子,贝多芬的生活是拮据的,他住在一个地下室。他每花一个格罗申都要掂量一下。例如,他的笔记本上记有这么一笔“25个格罗申,为自己和海顿买咖啡”。贝多芬在维也纳的早期作品中,就有一首《匈牙利风格随想曲》(Alla ingharese quasi un Capriccio Opus 129),它的另一个名字更是为人所知:《丢失一分钱的愤怒》(Die Wut über den verlorenen Groschen)。许多钢琴家都演奏过它,阿图尔·施纳贝尔就留下了辉煌的录音。罗伯特·舒曼曾这样评价它:“最可爱、也最无助的愤怒,就像一个人无法脱下他的靴子,然后开始跺脚出汗,而靴子慢慢地看着他的主人一样。”的确,音乐的戏剧性及其乐句勾勒出的形象极具说服力。然而,贝多芬生前其实未完成这首作品,后来由安东·迪亚贝利(Anton Diabelli)代笔完成,并在1828年出版。我们可以注意到:标题中,“ingharese”是虚假的意大利文,是贝多芬编造的,他对德语以外的语言几乎都是一知半解的。这个词是“zingarese”(吉普赛风格)和“ongarese”(匈牙利风格)的混合。很显然,贝多芬受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启发。 赫赫有名的《致爱丽丝》(Klavierstück für Elise WoO 59)也诞生于维也纳早期,创作于1810年。虽然作品名字是“致爱丽丝”,但其实是题献给贝多芬的女学生瑟蕾兹·马尔法蒂。作品一直到贝多芬去世40年后才被路德维希·诺尔(Ludwig Nohl)发现,原始手稿现已遗失,《致爱丽丝》首次出版被刊登在诺尔的《贝多芬新信函》中的第28-33页,由约翰·弗里德里希·科塔在斯图加特印刷。 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1792-1827)创作的小品还包括: 《C大调简易奏鸣曲》(Leichte Sonate C-dur WoO 51)是献给贝多芬的好友埃莱奥诺尔·冯·布鲁宁(Eleonore von Breuning)。布鲁宁在1796年收到了这首奏鸣曲的完整手稿,但后来给出版社的副本在《行板》的末尾处少了11小节,这个遗失的部分由贝多芬的学生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完成。这首奏鸣曲应该还有一个第三乐章,但从未被发现。 两首回旋曲完成于1797年。《C大调回旋曲》(Rondo C-dur Opus 51 Nr. 1)优雅精致,乐句是被雕琢出来的。它在风格上是非常古典的,即便其中有色彩幽暗的小调段落,也没有偏离古典时期音乐严谨和稳重的风格。《G大调回旋曲》(Rondo G-dur Opus 51 Nr. 2 )是献给莉赫诺夫斯基女伯爵(Countess Lichnowsky),她的兄弟是贝多芬主要资助人之一。这首回旋曲采用了“三段式”,结构是ABACABA,具有莫扎特般的优雅。乐句构思优美,有华丽的装饰音,充满了浓厚的意大利美声的元素。 《趣味与忧伤》(Klavierstück Lustig und traurig WoO 54)的创作日期不详,可能是1798年。第一部分以四声部呈现,流畅且欢快,标有“Lustig”(“欢乐”);第二部分是二声部的快速跑动,以浓重的小调进行,标有“traurig”(“悲伤”)。 贝多芬很少标明此类标题。 《f小调前奏曲》(Praeludium f-moll WoO 55)近似巴赫键盘作品的风格,不由想象这是年轻的贝多芬在作曲学习中的成果。它与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册的第十二首前奏曲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是F小调,而且在“模仿艺术”方面表现出色,相信巴赫本人也会对此表示认可!这首作品创作于1803年,同年年末(猜测)贝多芬还写了《降E大调小步舞曲》(Menuett Es-dur WoO 82),这是贝多芬最高贵的小步舞曲之一。它仍然是非常古典、庄重的风格。中间段落,他巧妙运用了三个音符组成乐句。整首作品轻盈简约,两个声部之间的对话令人愉悦。 1805年所曲的《F大调行板》(Andante F-dur WoO 57),贝多芬最初是作为《“华德斯坦”奏鸣曲》的慢乐章所作,但他最终认为这个乐章太长了,于是将其替换。然而,贝多芬经常在社交场合演奏这首作品,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得名为“最喜爱的行板”。从形式上看,它更像是一个回旋曲,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许多变奏和装饰。甚至还会遇到富有挑战性的双八度段落,不过最令人难忘的依然是作品旋律的雅致优美。 贝多芬具有非凡的即兴创作能力,据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称:“他知道如何对每个听众产生怎样的效果,他的表达中有一种奇妙的东西,除了他的思想之美和独创性外,还有他演奏时生气勃勃的风格。”1810年出版的《幻想曲》(Fantasie Opus 77)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比任何作品都能更好地表明贝多芬即兴创作可能是什么样子。他的表达非常自由,带着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想法,不受任何形式、调性或情绪的限制。 《C大调波兰舞曲》(Polonaise C-dur Opus 89)创作于1814年。在当时,波兰舞曲是一种潮流,贝多芬的朋友和医生贝托里尼(Bertolini)建议他也写一首波兰舞曲,并将其献给俄国女皇。贝多芬起初对此持反对态度,但他后来改变了想法,创作了他唯一的波兰舞曲,并将其赠送给了伊丽莎白·亚历山德罗芙娜女皇。在维也纳,女皇慷慨地赠予贝多芬酬劳。这首不寻常的作品可能对肖邦产生了影响。 《降B大调钢琴曲》(Klavierstück B-dur WoO 60)作于1818年,可能是献给当时年轻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玛丽亚·席曼诺夫斯卡(Maria Szymanowska)。作品倾向于即兴小夜曲风格,有四种不同的音乐动机组成,充满诗意且神秘,甚至预示了未来音乐的发展。 《致皮林格》(Klavierstück für Piringer WoO 61)是献给贝多芬的朋友兼业余音乐家费迪南德·皮林格(Ferdinand Piringer)。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模仿和双重对位来创作,尤其是优雅的三声中部(Trio),风格类似于室内乐。皮林格一定对这样一份特别的礼物感到高兴! 《g小调钢琴曲》(Klavierstück g-moll WoO 6la)是在1825年9月27日创作的,作品非常简短。题献为“作为一份给莎拉·伯尼·佩恩的纪念”(Comme un souvenir à Sarah Burney Payne)。莎拉的祖父是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他的著作《音乐通史》是贝多芬藏书之一。她于9月27日访问了作曲家,很可能在同一天收到了这份礼物。虽然很短,但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品。 第三部分 法国作曲家库普兰(Couperin)于1717年首次将“小品曲”(Bagatelle)作为他一首大键琴作品的标题。这个名称被证明是有用的,但是在一百多年后,贝多芬使小品曲获得了一个稳固的地位。他以这个标题写了26首短小的钢琴作品,全部出自于他在维也纳时期。 《c小调小品》(Bagatelle c-moll WoO 52)创作于1797年,从贝多芬的草稿中几乎可以断定,他曾设想为《c小调第五奏鸣曲》增加一个第四乐章,首先就是《c小调小品》,他拥有一个“五音”主题的卡农段落,三声中部(Trio)以三度音连奏呈现,具有强烈的动态和节奏特性。另一首是c小调小快板(Allegretto c-moll WoO 53),草稿证实这首小快板曾作为《c小调第五奏鸣曲》的第四乐章。作品的形态类似小品曲,三声中部(Maggiore)由两个连续的声部构成,尾部将主题与三声中部的开头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首精美的小品,具有一些知名小品的特征,这个调性也非常出色地表达了贝多芬的特点与情感。 1803年,《七首小品》(Sieben Bagatellen Opus 33)出版。这组小品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典时期的许多特点,它们可能包含早期的乐思与音乐素材,是经过重新编排创作的。第一首或许是最出名的,吸引了许多钢琴爱好者,它优雅精致,不乏趣味。第二首是狂热的谐谑曲,其中三度音阶的手指跑动成了一个技巧特点。第三首贝多芬写得尤为朴素,旋律虽然是朴实的,但是调性的随即转变是充满魔力的。第四与第六首更像是优雅的室内乐作品,而第五首则更像是钢琴上出彩的华丽练习曲。最后一首是充满激情的小品,以其不寻常的重拍强调和特殊的长踏板效果令人难忘,具有惊人的独创性。这7首作品一首比一首精彩,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C大调小品》(Bagatelle C-dur WoO 56)大约在1804年完成,但直到1888年才出版。这首作品结构近似小步舞曲,但整体的乐句框架在小步舞曲中是罕见的,有时两只手各要处理两个声部。三声中部更是充满活力,几乎是持续不断的八分音符跑动。 十一首新的小品(Elf neue Bagatellen Opus 119),前五首完成于1803年,后五首直到1820年完成,第六首则是在1822年末创作的。这十一首小品集于1823年首次由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在英国以一套合集形式出版。其中一些作品非常简短,比如第十首约只有12秒,当然也有一些内容较为丰富的作品。从技术上讲,它们并不像Op33或Op.126那样要求高,通常是较为轻松的。然而,它们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有充满魅力且机智的部分,也有深刻的严肃性,还有华尔兹等等。毫无疑问,对贝多芬而言,创作这些小品无疑就像是“丰盛晚餐后的甜点”,在精神上是松弛的,这种“放松”仿佛是一种解脱,尤其是在完成op.101和op.106两部庞大奏鸣曲的劳累之后! 贝多芬晚年的最后一部小品是《六首小品》(Sechs Bagatellen Opus 126),完成于1824年,这也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钢琴作品。从构思上来看,这组小品所呈现的是一个整体,甚至小品的顺序也是被精准确认的。当贝多芬将其提供给出版商肖特时,他宣称这是他写过的同类作品中最好的一件!与Op.33、Op.199的小品集一样,也具有丰富多样的角色刻画和实验性。第2、4首诗快速、生动的作品,具有极大的节奏活力。而1、3、6首则探索了更多的音乐层次,有一番独特的高冷气质。在所有这六首小品中,我们可以感受晚年的贝多芬的创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仿佛在自己的音乐国度中自由自在的遨游。另外,可以强烈感受到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贝多芬1827年逝世,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更是有被誉为“新约全书”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在钢琴作品文献中有“傲视群雄”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同样,贝多芬的小品也不能被忽视。看似不经意的创作背后是大有文章,在有限时长和曲式结构的制约下,每个音符都渗透着贝多芬深刻的音乐思考,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严谨的作曲理念,在这些作品里将简约、精致、动人发挥到了极致,是具有启示性、实验性的。它们仿佛是乐圣花园中那些开得最绚烂的小花,点缀了整个花园,构成了其音乐智慧美妙的轮廓。 制作人员名单 录音用琴:雅马哈C.S.重建8尺三角钢琴(No. 2710250) 录音时间:2023年10月12日(Nos.1-15),2023年12月20日(Nos.16-52) 录音地点:南京百世琴行肖邦音乐厅 录音师:羊栋泽 录音设备:诺音曼 km184黑色对装(小震膜话筒) 艺人介绍: 陈学元,国际著名日本Da Vinci唱片公司签约钢琴家,集演奏、作曲、编订、翻译、即兴、出版于一身的青年钢琴家,本硕均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南京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是目前国内出版乐谱最多(140多本)的编者,也是目前国内出版唱片(40余张)最多的钢琴家。 幼年随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习琴,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读书期间获得95分即兴演奏的高分;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作为学者,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 “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十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 作为编者,出版了14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其中首次出版过库普兰、泰勒曼、拉莫、C.P.E.巴赫、图尔克、拉赫玛尼诺夫、卡巴列夫斯基、莱谢蒂茨基等等众多作曲家的珍贵作品,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例如朱雅芬、盛原、唐哲、秦川等。 作为教师,他经多年跟随名家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演奏和教学风格,长期为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输送优秀的钢琴人才。 作为钢琴家,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由厦门标旗唱片公司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2020年至今,他在广东星外星唱片公司陆续发行了《古典时期小奏鸣曲30首》(3CD)、《巴洛克时期键盘曲80首》(3CD)与《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选》(8CD)。
¥2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33首单曲
专辑介绍: 贝德里赫·斯美塔纳(Bedřich Smetana,1824-1884年)是19世纪的捷克作曲家、钢琴演奏者和指挥家,捷克民族歌剧的开路先锋,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纵观作曲家所有器乐作品的创作,钢琴作品是常被忽略的一块瑰宝。除了少数的几部大型作品外,他的钢琴作品几乎都是小品形式,而钢琴小品的创作又以舞曲,尤其是捷克民族的代表性舞曲为主。这体现复兴民族音乐的同时也渗透出了浪漫主义的特性。 在舞曲体裁的作品中,除早期的舞蹈伴奏音乐,他的创作中期直至晚期,几乎都离不开波尔卡舞曲及捷克民间舞曲,例如弗里安舞曲、胡兰舞曲等。此专辑为中国钢琴家第一次以专辑形式录制斯美塔纳的钢琴作品。 录音用琴:雅马哈C.S.重建8尺三角钢琴(No. 2710250) 录音时间:2025年5月7日 录音地点:南京百世琴行肖邦音乐厅 录音师:羊栋泽 录音设备:诺音曼 km184黑色对装(小震膜话筒)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34首单曲
专辑介绍: 青年演奏家陈学元精选了斯卡拉蒂极具代表性的124首键盘奏鸣曲,录制长达近8个小时的8张CD。此次大规模集中录制的D·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在国内的唱片出版领域尚属初次。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他价值更高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超越了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它们如同一把洒落在西方音乐史长河中的珍珠,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艺人介绍: 陈学元,青年钢琴学者,音伦钢琴艺术中心签约艺术家、音伦钢琴艺术总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艺术系青年教师。他4岁学习钢琴,小学阶段师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等,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10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出版了8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他录制了约20张随书出版的CD录音,同时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出版合作关系。他的学生大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9首单曲
专辑介绍: 青年演奏家陈学元精选了斯卡拉蒂极具代表性的124首键盘奏鸣曲,录制长达近8个小时的8张CD。此次大规模集中录制的D·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在国内的唱片出版领域尚属初次。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他价值更高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超越了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它们如同一把洒落在西方音乐史长河中的珍珠,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艺人介绍: 陈学元,青年钢琴学者,音伦钢琴艺术中心签约艺术家、音伦钢琴艺术总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艺术系青年教师。他4岁学习钢琴,小学阶段师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等,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10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出版了8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他录制了约20张随书出版的CD录音,同时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出版合作关系。他的学生大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9首单曲
专辑介绍: 青年演奏家陈学元精选了斯卡拉蒂极具代表性的124首键盘奏鸣曲,总录制长达近8个小时。此次大规模集中录制的D·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在国内的唱片出版领域尚属初次。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他价值更高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超越了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它们如同一把洒落在西方音乐史长河中的珍珠,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艺术家简介: 陈学元,青年钢琴学者,音伦钢琴艺术中心签约艺术家、音伦钢琴艺术总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艺术系青年教师。他4岁学习钢琴,小学阶段师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等,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10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出版了8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他录制了约20张随书出版的CD录音,同时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出版合作关系。他的学生大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32首单曲
专辑介绍: 青年演奏家陈学元精选了斯卡拉蒂极具代表性的124首键盘奏鸣曲,总录制长达近8个小时。此次大规模集中录制的D·斯卡拉蒂的键盘奏鸣曲,在国内的唱片出版领域尚属初次。D·斯卡拉蒂是西方音乐历史上被较多关注的作曲家,他被誉为“古奏鸣曲式之父”,为古奏鸣曲式的定型起了很大作用。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有康塔塔、大协奏曲各十多部,但他价值更高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超越了巴洛克、洛可可的时代界限,成为古典乐派键盘乐器音乐的宏伟蓝本。它们如同一把洒落在西方音乐史长河中的珍珠,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艺术家简介: 陈学元,青年钢琴学者,音伦钢琴艺术中心签约艺术家、音伦钢琴艺术总监、南京农业大学人文院艺术系青年教师。他4岁学习钢琴,小学阶段师从王建元、已故叶惠芳教授等,幼年时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中学阶段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附中、乌克兰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附中(随Nadezhda Arichmovich学习)、东方行知钢琴进修学校(随王建中教授学习)。2005-2013年他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先后师从钢琴系前主任著名钢琴家陈宏宽教授、陈彦新教授和周士瑜教授;曾于2011年获得“长江钢琴”杯展演比赛银奖,在校期间自学作曲并成功举办个人原创作品音乐会。 2013年硕士毕业至今,他以“心乐传承”的系列形式,成功在10多所城市高校和社会举办学术交流巡演音乐会和师资研修课程班;同时发表了20余篇学术与科普类文章,出版了80多部珍贵钢琴乐谱,获得数位国内知名钢琴界大师的肯定与赐序。他录制了约20张随书出版的CD录音,同时与国内多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出版合作关系。他的学生大多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年他的首张个人专辑《浪漫时代的摇篮曲》发行,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的最佳儿童音乐专辑奖。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