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l Kanka,Miguel Borges Coelho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1首单曲
专辑简介: 小提琴家、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埃内斯特·布洛赫先是受到施特劳斯的影响,后又受到德彪西的影响,他不得不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美国的海市蜃楼则为他提供了昙花一现的辉煌成就。在他众多的作品中,只有《所罗门(Schelomo)》依然受到热捧,而 20 年后创作的同类作品《Voice in the Wilderness》却仍然鲜为人知。这首杰作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钢琴与大提琴之间的音乐与哲学对话,另一个是钢琴让位于大型管弦乐队的狂想曲。在 1952 年后的首次录音中,我们将再次聆听《Voice in the Wilderness》的原始版本及其生动的摘要《Visions and Prophecies》。 作曲家简介: 埃内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瑞士裔美国作曲家。早年从瑞士作曲家雅克-达尔克罗兹学习作曲,15岁前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1897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音乐院从小提琴家伊萨伊(Eugene Ysaye)学习,随后时断时续地在法兰克福师从克诺尔、在慕尼黑师从图伊勒等人学习。1903年赴法国巴黎。 在巴黎期间,布罗赫创作了交响诗《冬-春》和歌剧《麦克白》,从这一时期的创作可以觉察到布洛赫受到穆索尔斯基和德彪西等人的影响,并可看到他本人在速度和调性方面变换频繁,应用调式性、套曲形式和爱好空五度、空四度等特点。在随后几年中,他创作了几首自犹太灵感的作品,如管弦乐曲《三首犹太诗》;男中音和乐队的《诗篇第22章节》以及大提琴和乐队狂想曲《所罗门(Schelomo)》等。他自称上述作品中的包含的鲜明有力的犹太因素并非表面的应用,而是他深为旧约中所叙述的犹太传统所感动。 1915年,布洛赫成为日内瓦音乐院的作曲教授。一年后应邀赴美为舞蹈家莫德·阿兰当指挥。1917-1920年在纽约教学。1920-1925年任克利弗兰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此间于1924年加入美籍。1926-1930年任旧金山音乐院院长。1930-1939年间主要住在日内瓦和罗马,但每年均利用暑期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作曲。他在这一阶段创作有交响组曲《召唤》;男中音、合唱、乐队曲《神圣的仪式》;钢琴奏鸣曲;大提琴和乐队《旷野中的人声》;小提琴协奏曲等。 1941年,布罗赫返回美国,在俄勒冈州的阿加特滩定居。曾任伯克利加州大学音乐教授。在他一生的最后20年里,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和弦乐队的《大协奏曲》;№2;降E大调交响曲;钢琴和乐队的《交响协奏曲》;中提琴和乐队的《希伯来狂想曲》;弦乐四重奏№2-5;第二钢琴五重奏等作品。 艺术家简介: 米哈尔·坎卡(Michal Kanka)1960年出生于布拉格,7岁时在米尔科·斯坎帕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大提琴。后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师从Viktor Moucka教授(著名的Vlach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在布拉格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在约瑟夫·楚克洛教授的指导下,他于1983年和1984年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G·皮亚蒂戈尔斯基研讨会,与安德烈·纳瓦拉、莫里斯·根德隆和保罗·托特利耶一起学习。 1980年,米哈尔·坎卡在国际布拉格之春比赛中获得荣誉奖。一年后,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比赛中获得了所有类别的大奖。之后,他又于1982年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大提琴比赛中获得最高奖,1983年在布拉格之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86年,米哈尔在慕尼黑的ARD国际比赛中获胜。 米格尔·博尔赫斯·科埃略(Miguel Borges Coelho)出生于波尔图,除了在波尔图高等音乐、艺术和表演学校(ESMAE)担任钢琴教师外,他还从事独奏和室内乐演奏。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当今葡萄牙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他开始跟随阿梅利亚·维拉尔学习钢琴,并在波尔图音乐学院跟随伊莎贝尔·罗查继续深造。 作为古尔班基安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他曾在弗莱堡高等音乐学院师从 V. Margulis,在索菲亚王后高等音乐学院师从 D. Bashkirov 和 G. Egyazarova(钢琴)。 Egyazarova(钢琴)和 Martha Gulias(室内乐)。他曾多次在全国钢琴比赛中获奖,并在波尔图市第十四届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和现代作品演绎奖。1998 年,文化部授予他 "Ribeiro da Fonte "启示奖。他曾在阿尔加维、APROARTE、布拉格室内乐团、马德拉古典乐团、EPMVC、贝拉斯爱乐乐团、古尔班基安乐团、里斯本大都会乐团、波尔图国家交响乐团、欧斯卡迪交响乐团、葡萄牙交响乐团和里斯本交响乐团担任独奏。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7首单曲
专辑简介: 出生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齐尔品(1899-1977)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大量的创作。当他在十几岁开始正式学习时,他已经创作了数百首作品,包括十几首钢琴奏鸣曲。俄罗斯革命后,齐尔品离开该国,最终定居法国,在巴黎音乐学院完成学业。他四处游历,远东的音乐为他的音乐提供了主要的风格灵感。齐尔品尤其以创造他自己的和声语言而闻名。他最著名的合成音阶被称为 "齐尔品音阶"。这套专辑包括作曲家为大提琴和钢琴创作的全部作品。 作曲家简介: 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1873年5月15日生于圣彼得堡,1945年6月26日卒于巴黎附近。189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1898年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作曲班。1905年起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指挥、总谱阅读和管弦乐法等课程。其学生有:豪克、普罗科菲耶夫等。1906~1909和1908~1913年先后在玛丽亚剧院和圣彼得堡“人民之家”担任指挥。1909~1914年以指挥和作曲家身份参加佳吉列夫领导的俄国芭蕾舞团,每年春季在巴黎演出。1918~1921年任梯比利斯音乐学院院长。1921年起侨居法国。在巴黎创办了俄罗斯音乐学院。他早期创作与俄国古典音乐传统相联系,以后受到C.德彪西以及R.施特劳斯的影响。作品以外表的精致典雅为特征。主要作品有歌剧《媒人》(根据A.H.奥斯特洛夫斯基喜剧《贫非罪》)、舞剧《阿尔米达的帐篷》(1903)、《那喀索斯与厄科》(1911)、交响诗《魔国》、管弦乐《梦幻公主》(1896)、合唱《勿为烈士遗体哭泣》、钢琴协奏曲以及若干室内器乐和声乐作品。 艺术家简介: Michal Kanka1960年出生于布拉格,7岁时在Mirko Skampa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大提琴。后来,他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师从Viktor Moucka教授(著名的Vlach弦乐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在布拉格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在Josef Chuchro教授的指导下,他于1983年和1984年参加了在洛杉矶举行的G-皮亚蒂戈尔斯基研讨会。1980年,米哈尔-坎卡在国际布拉格之春比赛中获得荣誉奖。一年后,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比赛中获得了所有类别的大奖。在这最初的成功之后,1982年在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大提琴比赛中获得最高奖,1983年在布拉格之春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86年,米哈尔在慕尼黑的ARD国际比赛中获胜。 Michal Kanka曾与捷克爱乐乐团、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西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利物浦爱乐乐团、名古屋爱乐乐团、洛桑室内乐团、布拉格室内乐团、布拉格室内爱乐乐团等欧洲一流乐团合作演出。他曾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士、荷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南北美洲和日本担任独奏家。自1995年以来,他一直是布尔诺爱乐乐团的固定独奏家,自2003年以来被提名为布拉格广播乐团的独奏家。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