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Vogler

暂无描述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14首单曲
专辑简介: 大提琴家扬・沃格勒(Jan Vogler)在首张专辑《My Tunes》大获成功 —— 该专辑以优雅编曲呈现他最喜爱的旋律,凭借大提琴与管弦乐的精彩合奏跻身德国古典音乐排行榜前列 —— 之后,在《我的旋律 II》中延续了成功路径。专业杂志《Rondo》曾评价其音乐:“将每首曲目都视为珍贵的微型作品,旋律线条充满热情而深沉,却始终保持着明智而优雅的距离感,让人忍不住跟随至琴弦的最后一次震动。”这张专辑中,沃格勒亲自挑选的曲目兼具经典与新意,风格跨度丰富:从福雷的《挽歌》、圣桑的经典之作《天鹅》,到帕格尼尼的《坎塔比莱》和舒伯特的《圣母颂》;既有门德尔松《在歌声的翅膀上》、瓦格纳《韦森东克歌曲集》中的《梦》,也涵盖皮亚佐拉的《遗忘》。里姆斯基 - 科萨科夫的《大黄蜂的飞行》经其动人演绎焕发光彩,而在赫尔穆特・布兰尼指挥的德累斯顿乐团伴奏下,约瑟夫・约阿希姆・拉夫的《卡瓦蒂娜》、克雷斯勒的《与库库莱恩的告别》及帕格尼尼的《摩西变奏曲》等作品的美妙之处被充分发掘。媒体对专辑赞誉有加。《莱茵水星报》2010年7月16日评价:“他第二次录制最爱旋律的专辑,演绎了《圣母颂》《在歌声的翅膀上》《梦》等声乐作品,以及小提琴改编曲《坎塔比莱》《摩西变奏曲》。琴弓音色甜美却不腻味,唯有他能在感伤与情感深度间做出精妙区分。”《金融时报》德国版 2010年8月2日也称赞:“这张以‘在歌声的翅膀上’为名的专辑,再次证明大提琴与人声的接近。当大提琴在《梦》中充满渴望地摇摆,在门德尔松、帕格尼尼作品中歌唱,在福雷作品中低吟,美得让人流泪;沃格勒更以高雅风格诠释了舒伯特的《圣母颂》与皮亚佐拉的《遗忘》,尽显打动听众的潜力。” 艺术家介绍: 扬・沃格勒(Jan Vogler)于 1964年2月18日出生,是当代备受赞誉的大提琴家,以 “令人陶醉的真挚演奏”(《华盛顿邮报》评)在古典音乐界树立了鲜明的艺术标识。 《纽约客》在评论其专辑《我的旋律》时曾写道:“沃格勒那激烈而热烈的音色,既受古典主义纪律的约束,又因其探索性的音乐智慧而更加丰富。”《费城询问报》则如此描述他的演绎:“明亮直率的音色与极具表现力的演奏方式,如同作品中急需的明灯。在广阔而令人沉思的慢板乐章中,他以长时间保持的音符征服听众 —— 这些音符起初缺乏颤音,暗示着情感的赤裸,却在最后瞬间以一丝脉动般的颤音收尾,恰如其分地满足期待。” 在杰出的职业生涯中,沃格勒与众多世界顶尖指挥家展开合作,包括洛林・马泽尔、法比奥・卢伊西、谢苗・比奇科夫、大卫・罗伯逊、朱塞佩・西诺波利、曼弗雷德・霍内克、唐纳德・伦尼克斯等,依托坚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沃格勒始终积极拥抱当代音乐创作,在表演中融入实验精神与探索意识,是新音乐的坚定倡导者。他近年在科隆三年展上与西蒙・比奇科夫指挥的 WDR 交响乐团首演了约尔格・维德曼和蒂格兰・曼苏里安的作品,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绎约翰・哈比森的作品,并携手乌多・齐默尔曼呈现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录音方面,2010 年 6 月,他的专辑《My Tunes II》由德国索尼古典唱片公司发行,作为《My Tunes I》的续作,延续了对挚爱大提琴作品的探索,收录圣 - 桑、帕格尼尼、福雷、克莱斯勒、瓦格纳、皮亚佐拉等作曲家的作品;同年 8 月,他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专辑《新作品》通过乐团自有厂牌 NEOS 发行,收录埃利奥特・卡特 2001 年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与乌多・齐默尔曼 2009 年作品《岛上的歌曲》。
¥7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3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部专辑由大提琴演奏家扬·沃格勒(Jan Vogler)以及一众音乐家共同演绎德沃夏克的音乐作品。对于沃格勒这位音乐家,热爱弦乐作品的听众自然是并不陌生。他作为索尼音乐旗下的艺人十分专注于作品的质量和选曲的全面性,与其他音乐家合作的同时,不仅能够演绎流行音乐,还能够将这些19世纪的作品十分动听的呈现出来。 大提琴家简介: 扬·沃格勒(Jan Vogler),生于1964年2月18日,德国古典大提琴家,现居住在纽约市。他出生于东柏林,先是跟随父亲彼得·沃格勒学习,20岁时,他赢得了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首席职位,成为该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提琴手。1997年,他离开该职位,追求个人事业,与妻子、小提琴家米拉·王和他们的两个孩子搬到纽约。在那里,他结识了比尔·默里 ,于2017年与他一起在德累斯顿文化宫举办了一场音乐独奏会。德国作曲家约尔格·维德曼(Jörg Widmann)将他的大提琴协奏曲Dunkle Saiten(黑暗之弦,2000年)献给了沃格勒。沃格勒曾作为独奏家与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维也纳交响乐团合作。
¥16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德国大提琴家简·沃格勒(Jan Vogler)的这张新专辑以两部现代大提琴协奏曲为特色主打。第一部作品是由尼可·穆利(Nico Muhly,1981),斯文·赫尔比格(Sven Helbig,1968)和周龙(Zhou Long,1953)共同创作的《三大洲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Three Continents”)》的世界首演录音。它是一部独特的协奏作品,展现了来自三个不同大陆(美国、德国、中国)以及几乎不同时代的三位作曲家。 《三大洲大提琴协奏曲》的每个乐章都有不同的侧重:其中,穆利的作品并不突出独奏,而是利用大型管弦乐队营造宏大的氛围,创造出充满色彩的音乐背景。这个乐章的特点是让大提琴作为音乐织体的一部分,非常像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相比之下,赫尔比格的作品则以一系列和弦在大提琴的低音区循环,突出了大提琴优美的音色。周龙以一首著名的中国诗歌为基础,演奏了最后一个活泼的乐章《Tipsy Poet》(醉酒的诗人)。他采用了更具有叙事性的结构,并在丰富多彩的音景中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给听众带来引人入胜的对比感和不失整体的统一,体现了音乐风格跨越广阔的文化空间。 第二部作品是由俄罗斯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创作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由沃格勒和科隆广播交响乐团(WDR)在2019年的德累斯顿音乐节上进行全球首演,由克里斯蒂安·玛彻拉努(Cristian Macelaru)指挥,这场音乐会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艺术家简介: 德国大提琴家简·沃格勒(Jan Vogler)自2003年以来就一直与Sony Classical合作,迄今为止已经录制了大约20张专辑。“他的乐器像在演唱,充满了快乐和热情,有着令人赞叹的完美无瑕的技巧。他仿佛与他的大提琴一起长大,与与音乐融为一体。”——Rbb Kulturradio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7首单曲
专辑简介: 杨·沃格勒 Jan Vogler (大提琴) 王峥嵘 Mira Wang (小提琴) 彼得·欧德吉安 Peter Oundjian (指挥) 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专辑由德国大提琴家杨·沃格勒(Jan Vogler) 与妻子——小提琴家王峥嵘(Mira Wang)共同合作。由于小提琴与大提琴能够同时担任演奏的作品并不多,因此两人极少同台表演。此次藉由勃拉姆斯、里姆与哈毕森三人的双重协奏曲,夫妻两人终于拥有了共同的作品。 杨·沃格勒6岁时就展现出了大提琴方面极高的天赋。一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之后跟随著名大提琴家席夫(Heinrich Schiff)与包姆(Siegfried Palm)等人继续深造。十岁时,便开始研究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凭借优秀的天分与努力,杨·沃格勒20岁时荣登拥有467年历史,世界最古老的乐团——德勒斯登国家交响乐团史上最年轻的首席。1997年后,他以独奏家的身份活跃于国际乐坛。2001年起担任莫里兹堡音乐节(Moritzburg Chamber Music Festival)的艺术总监及创办人。2008年担任德勒斯登音乐节的音乐总监。2014年获得德国回声古典唱片大奖「年度器乐演奏家」的肯定。 生于北京的王峥嵘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这位天才儿童在日内瓦小提琴大赛中一战成名。2005年,她开始担任纽约市「现代音乐节」的艺术总监,积极推广现代音乐。后来,她与杨·沃格勒在纽约相识,因爱结合。2010年,他们与波士顿交响乐团首演了哈毕森(John Harbison)的双重协奏曲「回忆托腾伯格」(To the Memory of Roman Totenberg)。已故的托腾伯格为美籍波兰裔小提琴家,亦是王峥嵘的恩师。2015年,她首演了全球知名作曲家里姆(Wolfgang Rihm)为狼人量身创作的双重协奏曲。 本专辑由彼得‧欧德吉安(Peter Oundjian)指挥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协奏。杨·沃格勒与王峥嵘的合奏默契十足,即使是现代曲目也非常自然流畅。罕见的别致曲目,让这张专辑成为令人赞叹的名作。 曲目列表: Wolfgang Rihm:Duo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Johannes Brahms: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in A Minor, Op. 102 I. Allegro II. Andante III. Vivace non troppo John Harbison : Double Concerto, “To the Memory of Roman Totenberg” I. Affetuoso, poco inquieto II. Notturno. Adagio III. Tempo giusto
¥12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7首单曲
杨‧沃格勒Jan Vogler (大提琴) 艾弗‧博尔顿Ivor Bolton (指挥) 德勒斯登节庆管弦乐团Dresden Festival Orchestra 德国大提琴家杨.沃格勒,获得2014年德国回声古典唱片大奖「年度器乐演奏家」肯定。2015年11月21日曾来台演出全本五首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为了探究舒曼当时创作的音乐原貌,沃格勒特别换上羊肠弦,乐团也以古乐器演奏。 专辑由德国大提琴家杨.沃格勒(Jan Vogler)与德勒斯登节庆管弦乐团(Dresden Festival Orchestra)合作演出,为了探究舒曼当时创作的音乐原貌,沃格勒特别为他的大提琴换上羊肠弦,并由艾弗‧博尔顿(Ivor Bolton)指挥乐团以古乐器演奏。乐团成员逾50人,由欧洲知名的古乐团体的乐手所组成。 专辑收录的两首作品,都是舒曼于德勒斯登居留期间(1844-1850)完成。此时舒曼的创作力正盛,第二号交响曲于1845-46年间创作,而大提琴协奏曲则在离开德勒斯登后即完成。 沃格勒20岁时即荣登拥有467年历史,世界最古老乐团─德勒斯登国家交响乐团史上最年轻首席。1997年后以独奏家身分活跃于国际乐坛。2001年起担任莫里兹堡音乐节(Moritzburg Chamber Music Festival)的艺术总监及创办人。2008年担任德勒斯登音乐节的音乐总监。2014年获得德国回声古典唱片大奖「年度器乐演奏家」的肯定,2015年11月21日曾来台演出全本五首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表示:「沃格勒先生深情且色彩斑斓的演奏,藉由凄婉的大提琴独奏声线,体现圣经中所罗门王的声音,因而突显了作品的忧郁特质」。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评论他的演奏:「在绵长深远的慢板乐章中,他以持久的长音抓住了观众的耳朵:一开始是以没有颤抖的声音暗示其毫无保留的情感,而就在最终的瞬间,以轻微的波动增添其甜蜜韵味,让人的耳朵一直离不开他的音乐」。沃格勒的演奏自然流畅,加上其所拥有的史特拉底瓦里琴的无限魅力,都让这张专辑成为令人赞叹的名作。
¥13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16首单曲
德国大提琴家杨‧沃格勒被视为新一代大提琴家中最有希望继承马友友、麦斯基、罗斯托波维奇等人大师地位的接班人。20岁时就成为德勒斯登国立管弦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期间深受罗林‧马捷尔的赏识,1997年以独奏家身分单飞,手持1721年Montagnana名琴“ex-Hekking”。 生于音乐世家的沃格勒在事业道路上可谓一帆风顺。早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便得到了东德时代人人艳羡的位置: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沃格勒回忆道:"这段时期我积累到很多宝贵的音乐资源。国立乐团的文化精髓,无论是布景、曲目还是声响艺术都被我像海绵吸水一般充分汲取。" 去纽约也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到柴可夫斯基故乡圣彼得堡的一次旅行激起了沃格勒的创作灵感,他在本张专辑中演奏了自己最喜欢的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包括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忧郁小夜曲》,《佛罗伦萨的回忆》。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沃格勒在费曾哈根演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新的理解。 柴可夫斯基《忧郁小夜曲》作于1875年,小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 《佛罗伦萨的回忆》是柴可夫斯基重游佛罗伦萨之后完成的作品,也是写作歌剧《黑桃皇后》的珍贵纪念品。用来记录他几次在这座名城居住过的情结。乐曲充满了对这个优美城市的怀念之情,堪称绝美的旋律宝库,尤其是二、三乐章里的抒情段落,仿佛是用流淌的音符唱出了对岁月的无尽怀念。 沃格勒是一位多产和多获奖的录音艺术家,本专辑为他专门为SONY Classical录制。
¥13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