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西水佳代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肖邦1842-1844 乐观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7首单曲
专辑介绍: 肖邦在1842-1844年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诸多失去的伤痛。1842年3月底,他得知唯一的钢琴老师沃伊切赫·齐温尼离世的消息;紧接着在4月,他又陪伴自华沙时期便相识的好友扬·马图什斯基走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些接连的打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冲击。 尽管如此,1842年的艺术创作热度仍可与创作力迸发的1841年相媲美——1841年他创作并出版了多达八部作品,而1842年也诞生了七部新作品,包括3首玛祖卡(作品第50号)、G小调即兴曲,以及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F小调叙事曲、A小调波洛奈兹和E大调谐谑曲。 那么,作曲家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保持出色创作状态的呢?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无疑是他的伴侣乔治·桑给予的支持。那一年,他们比往年更早地离开巴黎前往诺汉特,两人的浪漫关系中也渐渐融入了更多家庭般的温情。由于肖邦自幼便习惯了与母亲和姐姐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乔治·桑所给予的近乎母性的关怀与亲近,显然是他内心的重要支撑。 这一时期,丰富肖邦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几位杰出新学生的到来——其中尤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卡尔·菲尔茨,这个年仅11岁的孩子成了他的学生。肖邦曾这样评价:“上帝!这孩子太了不起了!没有人能像他这样理解我。他几乎演奏了我所有的作品,尽管从未听过我演奏——虽然不完全和我一样(他有自己的风格),但绝对不差。”就连李斯特也对此发表了评论:“如果这孩子开始认真举办音乐会,我可能就得关门大吉了。” 肖邦为卡尔・菲尔茨组织了多次演出,允许他演奏自己的钢琴协奏曲,甚至亲自为他伴奏。 此外,作曲家在新的居住地找到了稳定与安全感 —— 那是巴黎的一个独特街区,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都聚居于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社群。他们一同用餐,时常组织家庭音乐会和聚会。肖邦在这栋楼里租了两间公寓:二楼的 9 号房供自己私人使用,一楼作为教学工作室,还租了阁楼给仆人居住。而就在对面的 5 号公寓,乔治・桑和她的孩子们住在一起,她的儿子在五楼还有一间工作室。自 1831 年抵达巴黎后已搬过七次家的肖邦,似乎终于在这里找到了避风港,此后在此居住了七年。 1843 年,巴黎与诺昂附近城镇之间开通了新的铁路线,这让艺术家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这一年,肖邦在诺昂与朋友们散步交谈,同时忙着为七部已完成的作品筹备出版,期间还创作了五部新作品:两首夜曲(作品 55 号)和三首玛祖卡(作品 56 号)。 1844 年 4 月,弗雷德里克・肖邦的父亲米科拉伊・肖邦去世。这段时间,他得到了亲人的支持 —— 妹妹卢德维卡前来探望,并告知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卢德维卡与丈夫在巴黎和诺昂陪伴了他两个月,这是他们分离十四年后的重逢,想必给肖邦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与慰藉。大约同一时期,乔治・桑为了提振肖邦的精神,首次给肖邦的母亲和妹妹写了一封信。信中,她表达了对这段关系的深切投入,描述了自己如何像照顾孩子一样呵护弗雷德里克。这一举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围绕两人关系的禁忌,经过长时间的犹豫,肖邦的家人最终接纳了他们的联结。卢德维卡逗留期间,两位女性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她离开后仍通过书信保持联系。 或许正是这份亲密关系与周围人的支持,让肖邦在经历巨大损失的这段时期,依然创作出两部杰作:将个人风格精髓凝练于小巧形式的《摇篮曲》,以及宏伟的四乐章《B 小调奏鸣曲》。值得注意的是,1842 至 1844 年间,尽管遭遇诸多痛苦事件,肖邦仍创作了 14 部作品 —— 其中 9 部为大调,仅 5 部为小调。更引人注目的是,这 5 部小调作品中有 3 部以大调结尾。人们不禁会觉得,自 1830 年十一月起义的消息传来后,长期与痛苦、悲伤和哀痛抗争的肖邦,终于开始以一种新的乐观态度克服这些情感。 曲目介绍: 《马祖卡舞曲Op.50 &Op.56》 弗雷德里克·肖邦首次接触奥贝雷克、马祖尔、库贾维亚克等传统民间舞蹈,是在14岁那年——他第一次离开父母,在乡下度过假期。这种艺术形式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些舞蹈共享相似的节奏模式,风格与节奏却各有不同:奥贝雷克节奏明快,舞者欢快地旋转成圈,伴随着呼喊、口哨、拍手与踩踏声;马祖尔与之类似,但节奏稍缓,常伴有歌唱或小提琴旋律;而库贾维亚克则截然不同,节奏舒缓,充满忧郁,动作以摇摆为主。肖邦巧妙地将这些舞蹈的特质融入作品,既捕捉了乡村风光,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他一生创作了近60首马祖卡舞曲,占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 乔治·桑对1842年创作的《三首马祖卡舞曲》(作品50号)赞不绝口:“它们的价值超过四十部爱情小说,所表达的意义也胜过迄今为止所有文学杰作的总和。” 1844年创作的《三首马祖卡》(作品56号),是肖邦唯一一套所有乐章均以大调结尾的玛祖卡。或许正是妹妹露德维卡的来访,让他在那时以格外强烈的情感重温了对故乡的记忆。 《降G大调即兴曲Op. 51》 肖邦留下了四首独立的《即兴曲》。我认为,他用这个标题指代那些“即兴音乐叙事”——即微妙的情绪素描,与夜曲、叙事曲、谐谑曲或圆舞曲等体裁截然不同。 文字可以呈现多种面貌,其含义往往被说话者与听者解读出不同意味;尽管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与情境中体验的喜悦或悲伤各有差异,但许多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肖邦始终通过钢琴的声音而非言语表达情感与思想,且技艺非凡——演奏他的音乐时,种种情感会在心中涌动,恰当的意象也会在想象中浮现。当我演奏这首降G大调即兴曲时,心中满是宁静与平和。不知它在你心中会唤起怎样的情感? 《F小调叙事曲Op.52》 演奏肖邦的音乐时,我最关注的是声音的色彩。他的和声变化极为复杂,往往难以用理论完全解释——这就像试图描述日出时的天空:色彩时刻流转,用语言捕捉它们几乎不可能。 对我而言,F小调叙事曲是肖邦所有作品中对音色调色板要求最丰富的一首。演奏时,当我为寻找完美音色而终于得偿所愿,那种情感共鸣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A大调波兰舞曲Op.53》 波兰舞曲起源于16世纪后半叶的波兰乡村,最初是婚礼上新娘、新郎及宾客仪式性入场时的伴舞音乐。这是一种优雅的三重拍行进舞,男女成对,舞姿庄重典雅。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进入贵族宫廷仪式,到17世纪时已传遍整个欧洲。作为一种兼具优雅与宏伟气质的舞曲形式,它在法国被命名为“波兰舞曲”,意为“波兰舞蹈”。 在波兰被瓜分、从欧洲地图上消失后,波兰舞曲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对波兰人而言,它成为民族身份、自豪感以及重获独立梦想的象征。 肖邦的创作中常采用波兰舞曲形式,而A大调波兰舞曲(即“英雄”波兰舞曲)在他的众多同类作品中尤为突出——其强大的表现力传递出不可战胜的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至今仍能打动波兰及世界各地的听众。 《E大调谐谑曲Op.54》 肖邦创作了四部以《谐谑曲》为名的独立作品。在意大利语中,“谐谑曲(scherzo)”一词含义丰富,涵盖恶作剧、玩笑、诡计、游戏或戏谑等意。 不过,他的前三部谐谑曲均采用小调创作,开篇便带着强烈的戏剧性与阴郁感,情感张力十足。从中能感受到波兰民族精神的映射——即便身处困境,这个民族也能将一切化为玩笑,以带讽刺的微笑承受苦难。 唯有这部E大调第四谐谑曲,堪称真正意义上的“谐谑曲”:从第一小节起便洋溢着俏皮灵动,宛如孩童捉迷藏或猜谜时的欢趣。乐章中段虽流露些许怀旧与温情,但结尾又回归轻松明快,最终以愉悦的满足感收束。 《夜曲Op55:NO. 1 F小调&NO. 12降E大调》 肖邦的夜曲以其鲜明的旋律性打动听众——右手奏出平静如歌的线条,其美感瞬间便能抓住人心。若仅哼唱旋律,这些作品或许显得简单易懂;但实际上,正是左手丰富复杂的伴奏,让看似朴素的旋律焕发出深邃而崇高的意境。 降E大调夜曲是这种微妙平衡的绝佳例证:一小节之内,右手在单一八度间轻柔弹出四个音符,左手却流畅铺展跨越三个八度的十二个音符。随着乐曲推进,主旋律不断演变,两个交织的声部勾勒出一幅音乐图景,仿佛在雄伟起伏的波浪背景下,景致随时间流转变幻。 相比之下,F小调夜曲以双手平行移动开篇,如同并肩缓步前行。在肖邦众多三拍子夜曲中,这首作品以二拍子节奏独树一帜。左手以轻柔的和弦与低音交织,为旋律线条提供着含蓄的支撑。 乐章中段节奏稍作加快,而当主旋律重现时,旋律力度逐渐增强。到了最后几个乐句,音乐发生转折:小调让位于大调,作品最终以明亮振奋的收尾落下帷幕。 这两首夜曲虽各仅占四页乐谱,却各自讲述着一个独特而迷人的故事。 《D小调摇篮曲Op.57》 这首摇篮曲中,左手营造出摇曳般的伴奏,宛如轻轻晃动的摇篮,右手则不断变幻着旋律线条。作品蕴含诸多肖邦标志性的风格与技法元素,是作曲家尤为珍视的一首——他不仅会在与密友的聚会上演奏,还将其纳入巴黎和伦敦的最后几场音乐会中,成为他音乐生涯落幕时的演出曲目。据闻,当时一位友人被这场演奏深深打动,感慨道:“那一定是天使的声音。” 《B小调奏鸣曲Op.58》 奏鸣曲是指代结构遵循奏鸣曲式的复杂器乐作品的术语,对作曲家而言,创作奏鸣曲既是技艺的考验,也是展现精湛功底的契机。 肖邦在创作中突破传统音乐理论的束缚,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一生留下四部奏鸣曲,均创作于人生的关键节点:第一部写就于学生时代,第二部完成于他作为作曲家初露锋芒之时,第三部诞生于移居后个人与艺术生活趋于平衡的阶段,而第四部则是他亲自决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部B小调第三号奏鸣曲以小调开篇,尽管第一乐章中已出现明亮开阔的大调段落。第二乐章(E大调终曲)以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展开,随着乐章推进,音乐能量逐渐积聚,最终在胜利而喜悦的结尾达到高潮。这一结尾是我尤为喜爱的部分——即便在悲伤时刻演奏它,也能感受到力量与能量重新涌流。
¥248.00
肖邦 1841 - 硕果累累之年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1841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正值其成熟的作曲时期。31岁的肖邦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 钢琴家西水佳代自1987年以来一直居住在波兰。在波兰追寻音乐的旅程中,她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为贴近肖邦的心境来演绎他的作品。在阅读了肖邦的信件后,肖邦作为波兰人的民族特性展现在她眼前,西水佳代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他作品的魔力与奥妙。
¥168.00
[套盒] 西水佳代 - 肖邦音乐故事 (7 Discs)
Hi-Res |
FLAC |
88.2kHz/24bit
100首单曲
钢琴演奏家西水佳代自1987年以来一直居住在波兰,如今已长达35年。在波兰追寻音乐的旅程中,她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为贴近肖邦的心境来演绎他的作品。在阅读了肖邦的信件后,肖邦作为波兰人的民族特性展现在她眼前,西水佳代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这让她萌生了制作《西水佳代诉说的肖邦的故事》系列录音的念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他作品的魔力与奥妙。在本套盒中,她录制了前奏曲、即兴曲、练习曲等肖邦的几部主要作品。 前传 西水佳代在这张专辑中选择了流行的肖邦音乐作品进行演奏,作为整个系列专辑的前传,其中包括最为耳熟能详的《降E大调夜曲, Op.9 No.2》等。 第一辑 系列的第一辑阐述了肖邦的音乐与人生和波兰民族的紧密联系。专辑从在他青春时期于波兰创作的第1、2、3号玛祖卡开始,民间乐曲的旋律仿若他所见的波兰农村景象,直至肖邦于1849病逝于巴黎,人生最后也没有实现回到故土的理想,他的最后一部作品F小调玛祖卡可以是一首告别诗,爱与悲伤萦绕在肖邦所有的作品中。 第二辑 系列第二辑收录了肖邦的24首前奏曲。肖邦笔下的钢琴作品包罗万象,色彩斑斓,不同主题下的主人公有着别样的故事,中有着无穷的可能性。这24首前奏曲包括了全部24个调性,每部作品的总谱不超过4页纸,是肖邦作品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特定的乐音,肖邦让我们接触到了无需言说、动人心弦的美妙音乐。 第三辑 系列第三辑收录了肖邦的17首舞曲作品。在肖邦的所有作品中,将近一百多部是舞曲。这些欢快的家乡舞曲也许这就是最接近肖邦内心深处的音乐形式,也是最能让他自在地表达情感的方式。这些舞曲中有着相对立的两面:一面是肖邦诙谐和调皮的的形象,而另一面则是充满了怀旧与悲伤的肖邦和他作为波兰人滴血的心。 第四辑 从肖邦孩童时期开始,即兴创作就是他的强项,他的音乐中一直充满了即兴的元素。系列的第四集收录了肖邦的各种幻想曲,变奏曲,回旋曲作品,这些形式多变的乐曲就像是用音乐绘制而成的图画,描绘了肖邦人生中戏剧性的事件,引领人们进入他的幻想世界。 第五辑 系列第五辑收录了肖邦的24首练习曲作品。他在20岁时创作了这些练习曲,每首练习曲的主题都是一个独立的重要钢琴演奏技巧,同时不只是关注技巧方面,而是通过给练习者编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技巧,指引他们更有效地练习。肖邦通过这些练习曲向人们展示了钢琴技巧的美,运用最基本的材料构建出了一座城堡。 第六辑 系列第六辑收录了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和《第三钢琴奏鸣曲》。肖邦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旋律中的某个音节,加上重音,像钟声一样重复的手法,让人不禁想到时间的刻度。他的音乐能让人感受到即使在被限制的时间和环境中,只要坚持不懈地重复尝试,追求美丽,人生就会获得满足。
¥48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