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 Beiser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12首单曲
专辑介绍: 玛雅·贝瑟尔(Maya Beiser)的全新专辑《盐》突破了音乐类型的界限,以仪式般的流动感徐徐展开——这是一场穿越失落、记忆、抵抗与回归的声音朝圣。专辑始于一片寂静,仿佛一位女性回首凝望时的屏息瞬间,随后跨越数个世纪与多样声景,承载着巴洛克圣歌、神圣颂歌与当代哀歌的片段。作曲家米西·马佐利、歌词作者艾琳·克雷西达·威尔逊、作曲家兼表演者克拉丽斯·詹森与梅雷迪思·蒙克,以及歌手赫尔加·戴维斯、奥黛亚·尼尼等一众杰出合作者共同参与创作。贝瑟尔在其中重新诠释了蒙特威尔第、普塞尔与格鲁克的作品,并将其与原创作品交织融合,营造出既带着古老韵味、又紧贴当下的独特声景。贝瑟尔的大提琴经层层叠加,生出教堂般的共鸣,宛如一件具有地质感的乐器——纹理丰富、饱经沧桑,且带着原始而本真的质感。在《盐》中,美成为一个支点,平衡着对“可能存在之物”的渴望与现实的重量。过去与现在在此交融,发出共鸣的呼喊,揭示出人类选择所带来的、静默却具毁灭性的后果。 艺术家介绍: 《纽约客》杂志曾将玛雅·贝瑟尔(Maya Beiser)誉为“大提琴女神”。这位大提琴家兼具魅力、热情与顶尖的音乐艺术造诣,并将这些特质融入每一项创作中——从与史蒂夫·莱希的合作,到与布莱恩·伊诺、希琳·内沙特的共创,再到她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AM)及全球其他顶级场馆的舞台表演。玛雅以精湛技艺、多元曲目及对乐器边界的持续探索征服观众,《波士顿环球报》评价她:“凭借高超技艺、摇滚明星般的魅力,以及将乐器推向前卫冒险边缘的渴望,玛雅·贝瑟尔是大提琴界的后现代女神。” 她致力于在主流古典音乐领域重新定义独奏大提琴表演,曾作为特邀艺术家登上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南岸中心、悉尼歌剧院、北京音乐节、台北国家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舞台,并与布莱恩·伊诺、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莱希、谭盾、詹姆斯·牛顿·霍华德、卡特·伯韦尔等跨风格艺术家合作。2012年,她创作的《别处:大提琴歌剧》(Elsewhere: A Cello Opera)在卡罗莱纳表演艺术中心首演,随后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AM)“下一波”艺术节上演并场场售罄;最新作品《所有誓言》(All Vows)探讨物理外部世界与内心秘密自我的二元对立,于2014年3月在耶尔巴布埃纳艺术中心首演。2011年,玛雅受邀在TED大会发表演讲,其演讲观看量近百万,被翻译成32种语言;2013年夏季,她与小野洋子(Yoko Ono)、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伊莎贝拉·罗西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等艺术家一同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意大利阿雷佐ICASTICA 2013国际艺术节——该节庆旨在致敬各艺术领域女性创作者的成就。玛雅毕业于耶鲁大学,是“Bang on a Can All-Stars”乐团创始成员。她的音乐作品丰硕,包括五张个人专辑、多张录音室专辑及电影音乐合作作品。2010年专辑《Provenance》登顶亚马逊和iTunes古典音乐与世界音乐排行榜;2012年专辑《Time Loops》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评为年度十大最佳录音之一。
¥128.00
FLAC | 44.1kHz/16bit 10首单曲
专辑简介: 玛雅·贝泽(Maya Beiser)的最新个人专辑是向特里·莱利的《In C》(1964年)致敬。对玛雅来说,特里·莱利的《In C》是 《open source》和 《sacred text》的混合体,是抽象之美和狂喜的永无止境的演变。在创作这首大提琴独奏曲时,玛雅将《In C》的53个旋律模块重构为一系列大提琴循环,从而捕捉到了偶然出现的节奏和旋律联系。C弦是大提琴最低沉婉转的一根弦,它构成了专辑的深度和共鸣。在鼓手沙恩·沙纳汉(Shane Shanahan)和马特·基尔默(Matt Kilmer)的配合下,玛雅用她的大提琴和嗓音创造了一个催眠般的美妙音景,重新演绎了这首史诗般的极简主义杰作。 作曲家简介: 特伦斯·米切尔·莱利(Terrence Mitchell Riley)是美国作曲家和表演音乐家,以极少主义作曲流派的先驱而闻名。受爵士乐和印度古典音乐的影响,他的音乐以创新性地使用重复、磁带音乐技术和延迟系统而著称。他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最著名的作品:1964年的作品《In C》和1969年的唱片《A Rainbow in Curved Air》,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极简主义的里程碑,对实验音乐、摇滚乐和当代电子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莱利在加利福尼亚长大,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习作曲和表演钢琴独奏。他结识了作曲家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并与之合作,后来又加入了旧金山磁带音乐中心(San Francisco Tape Music Center)。20世纪60年代末,他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签订了两张唱片合约,录制了《In C》(1968 年)和《A Rainbow in Curved Air》(1969 年)两张 LP 唱片,使他的作品受到更多听众的喜爱。 艺术家简介: 大提琴家玛雅·贝泽(Maya Beiser)的父亲是阿根廷人,母亲是法国人,她在以色列加利利山区的一个公社里长大。在她广阔的职业生涯中,她曾在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布鲁克林音乐学院、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伦敦南岸中心、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和巴比肯音乐厅、悉尼歌剧院、巴塞罗那歌剧院、巴黎音乐之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舞台以及五大洲的主要场馆中担任特邀演奏家。她曾与众多艺术家合作,其中包括路易斯·安德里森、菲利普·格拉斯、谭盾、史蒂夫·赖希、布莱恩·伊诺和久石让。 玛雅的大量唱片包括 14 张个人专辑,其中许多在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她是众多电影原声带的主要独奏者,包括与作曲家詹姆斯·牛顿·霍华德(James Newton Howard)广泛合作,为M·奈特·沙马兰(M. Night Shyamalan)的《The Happening》和《After Earth》、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的《The Great Debaters》、爱德华·茨威克(Edward Zwick)的《Blood Diamond》和鲁伯特·桑德斯(Rupert Sanders)的《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等电影配乐。她演唱的大卫·朗(David Lang)的 "world to come”已被收录在《蝙蝠侠前传》的原声音乐中。
¥7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在《Maya Beiser x Philip Glass》专辑中,大提琴家、编曲和制作人玛雅·贝瑟(Maya Beiser)用大提琴创造了一座层次丰富的“声音雕塑”,让听众听到了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音乐中强大、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且探索了其音乐全新的维度。让人联想到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沉积岩中的层叠,玛雅的大提琴层次多变,格拉斯的音乐像熔岩一样,在每一层中呼啸而过,不断在这音乐景观之中创造新的图案。 2005年,菲利浦·格拉斯邀请玛雅·贝瑟为他的音乐“Naqoyqatsi”演奏大提琴独奏部分。两位音乐家与菲利普·格拉斯合唱团在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场馆演出,包括悉尼歌剧院、名古屋爱知世博会、法国古罗马竞技场和巴塞罗那希腊竞技场。玛雅的作品建立在大型管弦乐音色的基础上,采用小提琴、短笛和定音鼓等乐器,与她所使用的17世纪的大提琴合奏,为她的音乐装饰,效果令人震撼。 作曲家简介: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生于1937年1月31日,是一位美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格拉斯的作品一直偏向极简主义,由重复的乐句和变化的层次建立起来。格拉斯称自己是具有重复性结构的音乐作曲家。格拉斯创立了菲利普·格拉斯乐团,至今仍与该乐团一起进行活动。他写了许多歌剧和音乐剧作品、12部交响曲、11部协奏曲、8部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各种室内音乐,以及电影配乐。他的三部电影配乐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 艺术家简介: 玛雅·贝瑟(Maya Beiser)是美国音乐家、大提琴家、表演艺术家和制作人,住在纽约市。贝瑟在以色列的基布兹由她的法国母亲和阿根廷父亲抚养长大,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她被《波士顿环球报》称为“自然的力量”,被《纽约客》称为“大提琴女神”,被《华盛顿邮报》称为“前卫大提琴的统治者”。贝瑟是2015年美国艺术家杰出音乐研究员和麻省理工学院艺术、科学与技术中心的首届梅隆杰出访问艺术家。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