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Munch

明希(Charles Munch 1891-1968),法国指挥家,自幼随身为小提琴家的父亲学小提琴,后入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随普菲茨纳学作曲。毕业后到柏林,拜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莱什为师,一次大战结束后,回母校任小提琴教授,同时担任斯特拉斯堡乐团的首席小提琴。1925年后任莱比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格万特豪斯乐团首席小提琴。1932年在巴黎首次登台指挥,开始指挥生涯。1938年起任巴黎音乐学院乐团常任指挥,1949年接替库塞维茨基,任波士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直至1962年,1951-1962年任伯克郡音乐节的音乐指导,1962年辞去波士顿交响乐团职务后回欧洲,1967年起任巴黎管弦乐团指导与常任指挥,直至1968年在该团巡回演出时逝世。明希德指挥风格追求自然、柔和与精致,在和谐的韵律中体现丰富的表情变化,雅致而耐人寻味。小泽征尔对他的评介是:“出神入化的管弦乐色彩控制能力”、“能将音乐色彩精雕细磨得闪闪发光”。他是“法国音乐指挥权威”,尤其是柏辽兹与拉威尔作品的权威诠释者。

 全选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介绍; 圣桑是 19 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 “全能型巨匠”,集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音乐评论家与学者于一身。他的《C 小调第三交响曲》创作于 1886 年,是他献给德国作曲家、好友弗朗茨・李斯特的 “致敬之作”(李斯特同年逝世),也是圣桑交响创作的 “封笔之作”—— 完成这部作品后,他坦言 “已无话可对交响曲说”,此后将创作重心转向其他体裁。这部作品因管风琴的 “灵魂级参与”,被后世冠以 “管风琴交响曲” 的别称,首演于 1886 年 5 月 19 日,由圣桑亲自演奏管风琴部分,一经问世便被誉为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典范。该专辑由著名指挥家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联合纽约爱乐乐团精彩呈现! 指挥家介绍: 以音乐为炬的指挥巨匠与精神守望者 “将我们凝聚于此的音乐精神并非幻象,而是某种启示。音乐的力量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其他领域无法企及的美,而对这些美的领悟并非转瞬即逝,而是与生命本身的和解。” 1954年,杰出指挥家兼小提琴家查尔斯·明希(Charles Munch)在坦格伍德音乐节对学员的演讲中,道出了他对音乐本质的深刻洞见——这份对音乐的赤诚与敬畏,也贯穿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 查尔斯·明希于1891年9月26日出生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斯特拉斯堡,彼时该地区隶属德意志帝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重新归属法国,特殊的地域背景也为他的人生埋下了跨文化的伏笔。他的音乐启蒙源自父亲恩斯特·明希(1859-1928)——这位阿尔萨斯管风琴家兼合唱指挥,不仅亲自教导他学习小提琴、管风琴,还传授和声与对位法的核心知识;当父亲在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执教并指挥管弦乐团时,还破格允许年少的查尔斯加入第二小提琴声部演奏,让他早早浸润在专业乐团的音乐氛围中。 少年时期的明希,借由父亲的人脉结识了众多音乐界名家:匈牙利指挥大师阿图尔·尼基什、作曲家文森特·德·印迪,以及担任父亲合唱团管风琴师的阿尔伯特·施韦泽,这些交流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视野。此后,他进入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攻读小提琴专业,191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凭;为进一步精进技艺,他又先后师从柏林的卡尔·弗莱施与巴黎音乐学院的吕西安·卡佩——这两位当代最受推崇的小提琴导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对明希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彻底塑造了他的小提琴演奏理念,也为他日后的音乐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在明希的小提琴造诣突飞猛进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戛然而止了他的艺术进阶之路。由于当时斯特拉斯堡仍属德意志帝国,他被迫征召入伍,担任炮兵中士;战争期间,他在佩罗讷遭遇毒气袭击,还于凡尔登战役中负伤,这段惨痛经历让他对生命与和平有了更深刻的体悟。1919年战争结束后,明希重返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入籍法国并受聘为斯特拉斯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同时担任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助理首席;1926至1933年间,他出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正是在此期间,他师从指挥大师威廉·富特文格勒,这位导师的艺术魅力深深触动了他,也点燃了他转型成为指挥家的志向。 与许多指挥家不同,明希的指挥生涯起步较晚——41岁时,即1932年11月1日,他才在巴黎首次登台执棒。为支持他的首秀,其未婚妻、雀巢创始人的孙女热内维耶芙·莫里不仅租下音乐厅,还特意聘请瓦尔特·斯塔拉姆乐团担任伴奏;这场音乐会大获成功,乐评界纷纷给予高度赞誉,此后明希接连收到多家法国乐团的指挥邀约。1937至1945年间,他还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指挥教学工作,始终以严苛却充满温度的理念教导学生,他常告诫学员:“若你们能怀着炽热的信念、全心全意的投入,以真挚情感诠释音乐,即便遭评论家抨击,上帝也会宽恕你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是1940-1944年德国占领巴黎的艰难岁月,明希始终坚守在音乐与正义的阵地:他继续在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指挥课程,同时担任当时法国最顶尖的管弦乐团——巴黎音乐学院演奏协会乐团的指挥。 乐团介绍: 纽约爱乐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总部位于纽约市的交响乐团,是美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主要交响乐团之一,亦属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乐团之列。该乐团始创于1842年,由美国籍指挥家乌雷利·科雷利·希尔执掌,初名纽约爱乐协会;1928年与沃尔特·达姆罗什创立的纽约交响协会合并。 历任音乐总监、音乐顾问及首席指挥包括:乌雷利·科雷利·希尔(1842-1847)、西奥多·艾斯菲尔德(1848-1865)、 卡尔·伯格曼(1855–76)、利奥波德·达姆罗什(1876–77)、西奥多·托马斯(1877–91)、安东·塞德尔(1891–98)、埃米尔·鲍尔(1898–1902)、沃尔特·达姆罗什(1902–03)、 瓦西里·萨福诺夫(1906–09)、古斯塔夫·马勒(1909–11)、约瑟夫·斯特兰斯基(1911–23)、威廉·门格尔贝格(1922–30)、阿图罗·托斯卡尼尼(1928–36)、 约翰·巴比罗利(1936–41)、阿图尔·罗津斯基(1943–47)、布鲁诺·瓦尔特(1947–49)、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1949–50)、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1949–58)、伦纳德·伯恩斯坦(1958–69; 1969–90年荣誉指挥家)、乔治·塞尔(1969–70)、皮埃尔·布列兹(1971–77)、祖宾·梅塔(1978–91)、 库尔特·马苏尔(1991–2002)、洛林·马泽尔(2002–09)、艾伦·吉尔伯特(2009–17)以及雅普·范·兹韦登(2018–至今)。 除演绎中欧经典曲目外,该乐团历来致力于推广当代与先锋音乐,曾于1881年首演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第二钢琴协奏曲》; 1893年首演安东宁·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1909年首演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925年首演乔治·格什温《F大调协奏曲》;1946年首演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三乐章交响曲》。 乐团于1882年在利奥波德·达姆罗什带领下首次赴美巡演。1920年沃尔特·达姆罗什率交响乐协会展开欧洲巡演。1930年托斯卡尼尼指挥联合乐团完成首次欧洲巡演。该乐团于1959年首次访问苏联,1984年首次踏足亚洲。1993年为庆祝建团150周年,乐团委约36位作曲家创作作品,并展开欧洲巡演。
¥168.00
FLAC | 44.1kHz/16bit 4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23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9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4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6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4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7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