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是亨德尔(Gero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的著名清唱剧作品。全剧50多段歌词均摘录于圣经经文,重新编排,讲述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及复活的全部过程。该作品可以说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神剧,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圣乐,其中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更是许多大小合唱团、唱诗班的保留曲目。1985年在伦敦举行亨德尔100年逝世纪念会时,演奏这部剧的乐团使用的乐器多达460件,合唱团2765人。1986年在美国波士顿‘和平日’节庆演出中,更创下了一万人大合唱《哈利路亚》的纪录。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奥地利的格拉茨长大,后在维也纳的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1952年至1969年期间在维也纳交响乐团(VSO)任大提琴手。1972年开始担任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直至1993年。1953年,哈农库特与她的妻子、小提琴家爱丽丝发起成立了专门用仿古乐器、以本真风格演奏早期音乐的室内乐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他指挥乐团常年演出13至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举行了多次全球性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五次美国巡演,从而在国际音乐界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古乐运动”。在正式退休以前,哈农库特依然率领着该乐团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不断录制出屡获大奖的唱片。2016年3月6日哈农库特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
25年前哈农库特以当代乐团完成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各国重要乐评均给予高度的评价。如今他带领古乐团回归贝多芬的怀抱,期盼将贝多芬作品的精神淋漓展现。
哈农库特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音乐人之一,2015年12月他正式宣布退休,这张专辑便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张录音。而这张专辑也是他与一手创立的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首度演出贝多芬第4号与第5号交响曲。专辑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Musikverein Vienna)现场录音。此厅由于音响效果卓越,因此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之一。
维也纳古乐合奏团由哈农库特与妻子艾丽斯(Alice Hoffelner)于1953年创办,为古乐器演奏风潮的引领者之一,而他们更是现存最长寿的古乐合奏团。乐团成员最初是来自于维也纳交响乐团,1957年于维也纳举行首度演出。指挥与乐团五十多年的合作关系,让彼此的情谊深长。而他们的合作非只是主从关系,也是一段音乐与历史的佳话。
哈农库特在指挥乐团超过60年,用尽一生的时间钻研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后,近年来体认为贝多芬第4号与第5号交响曲留下最后的诠释并录音的时候终于到了。他一直希望能以古乐器演奏这些作品,并认为这是展示贝多芬在交响曲之音响改革唯一的方式。这份录音所呈现的便是哈农库特经过六年的苦心研究贝多芬交响曲的终极诠释。
专辑解说中哈农库特提到:“贝多芬的第5号交响曲,彻底被误解了。它与命运无关,而是描述『群众的反抗』(the revolt of the masses )”,并表示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伟大的政治宣言。透过他的指挥诠释,贝多芬的作品展现了全新面貌,并以此录音为他的指挥生涯写下最完美的句点。
2014年在Sony Classical出版的《莫扎特最后三首交响曲》也许是哈农库特最为著名的莫扎特录音之一,由他带领自己一手创立的“亲兵”- 维也纳古乐合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录制。莫扎特的最后三首交响曲,指的就是第39、40、41号交响曲。这张唱片用“清流”来形容也许最恰当不过,音乐结构严谨而精细,捕捉到了莫扎特作品中的质朴和浑然天成。哈农库特作为指挥,一生致力于还原作曲家本真的音乐形象。也许当大量指挥家在思考“我应该怎么诠释好莫扎特”的时候,只有像哈农库特这样为数不多“本真流”会想到“莫扎特应该是什么样子”。你很难不全神贯注地聆听《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因为单听开头,就能感受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耳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