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dimir Horowitz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他在很早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他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得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他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5年,霍洛维茨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而潇洒,音乐更趋向深刻完美,表现手段更丰富。同时,他的演奏能充分地表现出乐曲的内容,但又不是盲目地尊重原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像一位熟练的编辑,能把乐曲作者的“错别字、漏字”等失误加以订正,使作品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他的演奏曲目相当广泛,尤以弹奏肖邦、斯卡拉蒂以及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名家的作品见长。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可谓空前绝后的音乐演奏天赋,在纽约的家中安然逝去。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1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33首单曲
¥158.00
FLAC | 44.1kHz/16bit 18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7首单曲
专辑介绍: 1986年5月,82岁的钢琴传奇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踏上柏林爱乐音乐厅的舞台,这场演出被收录为专辑《传奇柏林音乐会 (The Legendary Berlin Concert)》,成为他艺术生涯晚期的珍贵见证。尽管年事已高,能量较巅峰时期有所减弱,但霍洛维茨依然以独特的魅力诠释着毕生擅长的曲目。专辑中,他对舒曼、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作曲家作品的演绎延续了标志性风格:既有即兴挥洒的热情,也有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即便存在少量技术失误,仍以直击心灵的音乐感染力超越瑕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录音音质出色,褪去了数字音频的尖锐感,配合现场零星的观众咳嗽声,更添真实氛围。这张专辑并非初识霍洛维茨的最佳起点,却堪称他晚年艺术境界的完美范本。 艺术家介绍: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于1903年10月1日(旧历9月18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别尔迪切夫或基辅。12岁时,他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学习,学生时代的他更偏爱作曲,直至家庭陷入贫困,才于1922年在今日的哈尔科夫举办首场音乐会。20岁时,他在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连续举办23场独奏会,全程无重复曲目,累计演奏超200部作品,由此奠定了在苏联的声誉。此后,他在欧洲与美国的巡回演出大获成功,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1933年,霍洛维茨与指挥大师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女儿万达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正式入籍。1953年至1965年,他完全退出音乐会舞台,仅继续录制唱片;12年后重返美国音乐会舞台,以及1974年、1981年的短暂回归,均成为音乐史上的标志性事件。1982年,他在缺席31年后重启欧洲巡演,为职业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86年,他回到苏联举办两场音乐会,意义非凡。1987年的欧洲独奏会系列是他最后的巡演,1989年逝世后,他被安葬于意大利米兰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霍洛维茨在世时,对弗朗茨·李斯特、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弗雷德里克·肖邦、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及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作品的演绎,因技术精准度与惊人的动态范围备受赞誉。例如他1935年录制的肖邦《G大调练习曲(“黑键”)》(选自《练习曲》作品10号第5首)、1932年录制的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均成为经典范本。而他对键盘小品的诠释,如罗伯特·舒曼的《儿童场景》(Kinderszenen),更以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闻名。
¥118.00
FLAC | 44.1kHz/16bit 17首单曲
¥118.00
FLAC | 44.1kHz/16bit 11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3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4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0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1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3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9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9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3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8首单曲
¥7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