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laus Harnoncourt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于1929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奥地利的格拉茨长大,后在维也纳的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1952年至1969年期间在维也纳交响乐团(VSO)任大提琴手。1972年开始担任萨尔兹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担任教授直至1993年。1953年,哈农库特与她的妻子、小提琴家爱丽丝发起成立了专门用仿古乐器、以本真风格演奏早期音乐的室内乐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Concentus Musicus Wien)。他指挥乐团常年演出13至18世纪的音乐作品,举行了多次全球性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五次美国巡演,从而在国际音乐界掀起了影响深远的“古乐运动”。在正式退休以前,哈农库特依然率领着该乐团活跃在国际乐坛上,并不断录制出屡获大奖的唱片。2016年3月6日哈农库特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16首单曲
专辑简介: 《橄榄山上的基督, Op.85》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一部清唱剧。该作品创作于 1802 年秋,在贝多芬完成《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后不久,由《维也纳报》的编辑弗朗茨・克萨韦尔・胡贝尔撰写德语脚本,贝多芬与他密切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创作,贝多芬后来声称这部作品仅用了14天就完成了。1803年 《橄榄山上的基督》在维也纳的河畔剧院首次演出。1811年,贝多芬对其进行了修订,以便由布莱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社出版。作品依据《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的情节,描绘了耶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在客西马尼园中经历的情感 turmoil。整部作品通过宣叙调、抒情调、合唱、二重唱、三重唱等形式展开,如序奏中耶稣的宣叙调 “我主耶和华啊!请赐我安慰和力量。我受难的时刻已经逼近”,以及后续天使长的宣叙调、抒情调,耶稣与天使长的二重唱,彼得、耶稣、天使长的三重唱等,展现了耶稣从痛苦恐惧到坦然接受命运的过程。该专辑由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联合维也纳音乐合奏团与阿诺德·勋伯格合唱团共同呈现。 艺术家简介: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生于柏林,童年与青年时光在格拉茨度过,成长于梅兰宫。他的家族背景显赫,父系是卢森堡与洛林伯爵家族——德拉方丹-哈农库特-温弗扎特家族的后裔,母亲则是施蒂利亚大公约翰的曾孙女。出于对早年艺术志向的追寻,他最终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专攻大提琴专业。 1952年,哈农库特以大提琴手的身份加入维也纳交响乐团;次年,他与妻子爱丽丝共同创立维也纳古乐团。以此乐团为依托,他深入探索古乐器演奏技法,潜心研究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表演传统,为早期音乐的复兴埋下重要伏笔。 除演奏与指挥外,哈农库特还热衷于古乐器收藏,并倾注大量心力钻研“音乐即声音语言”的哲学命题。他撰写的开创性著作,至今仍是早期音乐演绎领域的典范之作,为发掘那些尘封于历史长河中的冷门作品、重构往昔的音乐体验,开辟了全新维度。 自1972年起,哈农库特开始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与戏剧艺术大学任教,主讲演奏实践与古乐器研究课程;与此同时,他作为歌剧指挥家的声誉也日渐卓著。1971年,他在维也纳剧院以指挥蒙特威尔第的《尤利西斯归乡》开启歌剧指挥生涯;随后,他与苏黎世歌剧院导演让-皮埃尔·波内尔合作打造的蒙特威尔第歌剧系列,被公认为震撼乐坛的突破性成就,至今仍是业界传奇。此后,二人再度携手,在苏黎世歌剧院推出同样具有开创意义的莫扎特歌剧系列。 哈农库特的指挥生涯覆盖面极广,不仅涵盖维也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曲目,还包括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不胜枚举: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主导莫扎特歌剧系列演出;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蒙特威尔第《波佩亚的加冕》及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蒂托的仁慈》;此外,他还屡次重返苏黎世歌剧院,执棒韦伯《自由射手》、舒伯特《魔鬼的游乐宫》《阿方索与埃斯特拉拉》、奥芬巴赫《美丽的赫伦》《佩里科尔》《杰罗尔斯泰因大公夫人》以及威尔第《阿依达》等经典剧目。在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欧洲室内乐团及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期间,他不断重新诠释并深入发掘管弦乐作品的丰富宝库,从海顿、莫扎特的协奏曲与交响曲,到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布鲁克纳的作品,再到贝拉·巴托克与阿尔班·贝尔格的创作,均留下了他独特的演绎印记。 1985年创立的斯蒂利亚艺术节,成为哈农库特众多艺术项目的核心舞台——这一艺术节的创办,旨在深化他与故乡格拉茨的艺术联结。正是在此,他首演了舒曼的《格诺维娃》、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奏曲与“爱的死亡”选段,并于2001年执棒演绎威尔第《安魂曲》。2003年,他首次涉足歌剧舞台执导工作,推出奥芬巴赫的《热罗尔斯坦大公爵夫人》;2005年,又执导了比才的《卡门》。2008年,哈农库特在格拉茨同时担任指挥与导演,呈现莫扎特的《伊多梅纽》,该剧获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赞誉,《法兰克福汇报》更是将其称为“百年一遇的盛事”。2009年,他以格什温《波吉与贝丝》的精彩制作,印证了《世界报》对他“蓝调流淌在血管里”的评价;2011年,在格拉茨指挥斯梅塔纳《被出卖的新娘》引发轰动;2013年推出奥芬巴赫《蓝胡子》;2014年,他重返巴洛克音乐领域,以精湛技艺呈现普赛尔《仙女皇后》的舞台制作。 作为全球指挥界为数不多的真正巨星,哈农库特还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2001年、2003年)等重要演出,将标志性的艺术激情与炽烈感染力传递给数百万观众,尽显“艺术真正仆人”的本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39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24bit 18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的是由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威尔第:安魂曲》。整张专辑分为两张Discs,符合威尔第将作品分为两部分演出的惯例,便于合唱团换位等实用安排。 《安魂曲》最初起源于威尔第在1868年为纪念罗西尼去世而设想的合唱作品,但最终未能完成。直至1873年,威尔第为纪念他所崇敬的意大利诗人阿莱桑德罗·曼佐尼而完成了这部作品。1874年首演后,《安魂曲》迅速在意大利及欧洲各地获得了极高评价,成为威尔第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专辑中的演绎展现了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极具戏剧性的音乐结构,哈农库特精心把握每一个音符,尤其在《愤怒的天使》和《解救我》等关键部分的演绎中,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与情感。录音质量优秀,声音清晰,平衡感极佳。对于喜爱威尔第的听众而言,这张专辑无疑是值得珍藏的经典。 指挥家简介: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年12月6日-2016年3月5日)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和大提琴演奏家,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指挥之一。他出生于维也纳,早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及音乐理论,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学者和演奏家。哈农库特以其独特的指挥风格和对作品深刻的解读而著称,特别是在古典与巴洛克作品的演绎上,他致力于复兴历史演奏风格,并在演奏中注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他是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创始人之一,亦曾担任多个世界知名乐团的首席指挥,如阿姆斯特丹皇家 Concertgebouw 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哈农库特的音乐理念融合了传统与创新,他的演绎风格鲜明且充满情感,使得他在国际乐坛享有盛誉,并获得了多项音乐奖项和荣誉。他的作品录音遍及古典、歌剧及交响曲等多个领域,成为经典音乐收藏中的重要一员。 乐团简介: 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成立于1842年,是全球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团之一。自1860年起,乐团由团员自主经营,并在德索夫指挥下开始举办定期音乐会。1870年,里希特接任指挥后,乐团声誉日隆,吸引了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作曲家和指挥家与其合作。二战后,乐团延续了不设常任指挥的传统,与卡尔·伯姆、卡拉扬等指挥大师合作,迎来了艺术高峰期。此外,伯恩斯坦、马泽尔、穆蒂、梅塔、阿巴多等杰出指挥家也与乐团保持密切合作。 乐团每年固定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通过繁忙的演出、唱片录制和全球巡演,乐团与全球乐迷保持紧密联系,并积极适应现代多媒体发展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乐团自1933年起不再设“年度指挥”,每场音乐会单独聘任客席指挥,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每年新年音乐会的指挥人选。此外,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和“音乐总监”职位在历史上曾由马勒、卡拉扬等指挥家担任,对乐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160多年的发展,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是音乐与艺术的象征,更成为全球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7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