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Christoph Prégardien, Michael Gees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11.2MHz DSD)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2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238.00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352.8kHz DXD)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2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238.00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2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168.00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Auro-3D 9.1CH)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28首单曲
*请使用支持Auro-3D音源的设备播放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158.00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5.1CH)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2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178.00
舒曼: 诗人之恋, 诗歌集和安魂曲 & 瓦格纳: 维森东克之歌 (2.8MHz DSD)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28首单曲
专辑简介: 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托夫·普雷加迪恩(Christoph Prégardien)和钢琴家迈克尔·吉斯(Michael Gees)的专辑中包含两首伟大作品:舒曼的《诗人之恋》和瓦格纳的《维森东克之歌》。专辑以舒曼鲜为人知的杰出作品《安魂曲,Op.90》结束。 罗伯特·舒曼可谓是情感最坦诚的作曲家,他在1840年代创作的许多艺术歌曲专门献给了爱人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在《诗人的爱(Dichterliebe), Op.48》中,他的情感挥霍向了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诗经(Buch der Lider)》。在某种程度上,《诗人之爱》可谓他在爱情求索期间经历情感波动最敏锐的再现。这些作品的共通之初在于,尾声的钢琴部分都蕴含着高度凝练的情感,概括和升华了一首歌曲的主旨,《诗人之爱》尤其如此。 1850年8月,舒曼在奥地利诗人尼古拉斯·列诺(Nikolaus Lenau,1802年-1850年)的六首诗作上创作了音乐。舒曼与列诺曾于1839年在维也纳短暂会面。像舒曼和沃尔夫(Hugo Wolf)一样,列诺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他的最后几年,他的头脑被梅毒摧毁。舒曼当时病得垂头丧气,他的心境也反映在这些沉重、压抑和残缺的诗中。 当时的舒曼以为列诺已去世,为了缅怀他而创作了《安魂曲》,事实上列诺去世于这部作品完成之后。这是舒曼罕有的宗教作品,被认为源自他创作的《太阳神的哀歌(Héloïse’s lament)》。舒曼采用了回旋婉转的伴奏,以竖琴在诗歌中“天使”的象征意义为线索,将作品呈现为庄严壮丽、令人赞叹的准歌剧形式。 1857年秋天,瓦格纳开始创作一套由马蒂尔德·韦森东克(Mathilde Wesendonck)作词的艺术歌曲,作品明显带有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的印记。《维森东克之歌》也是罕有的、不由瓦格纳本人作词的歌曲,作品于1858年收稿,1862年出版了单行本。这部作品和《特里斯坦》一样实践了 “无尽旋律” 的概念,在饱满融合的色彩、毫不压抑的表达欲望中,乐曲走向狂热与昂扬。 作曲家简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以其创作的歌剧闻名于世。理查德·瓦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他热衷于自己撰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承莫扎特、贝多芬的传统,后启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瓦格纳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瓦格纳后期的作品以其复杂的音乐织体、丰富的和声及配器法著称。在音乐语言上,他使用的半音体系以及快速变换的调性,也影响古典音乐的发展。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可以算是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Bayreuther Festspiele),此歌剧院是为了演出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而兴建,日后将有无数至伟的作品在此演出。值得一提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更为人熟知的电影改编是《王者之心》。此外,《尼伯龙根指环》直接启发了当今流行全球的影视作品《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与《魔戒/指环王》。
¥15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