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Stemmeklang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MQA)
Hi-Res |
MQA |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请使用支持MQA音源的设备播放 (最高可达352.8kHz/24bit)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168.00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Auro-3D 9.1CH)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请使用支持Auro-3D音源的设备播放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158.00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5.1CH)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请使用支持5.1声道音源的设备播放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188.00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11.2MHz DSD)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目前市面上仅有少部分音频播放器型号支持11.2MHz/1bit DSD品质播放, 请您在购买前提前确认。如您的设备暂时无法支持DSD播放,建议选购FLAC版本。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238.00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352.8kHz DXD)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目前市面上仅有少部分音频播放器型号支持352.8kHz/24bit品质播放, 请您在购买前提前确认。如您的设备暂时无法支持DXD播放,建议选购176.4kHz/24bit版本.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238.00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Hi-Res |
FLAC |
176.4kHz/24bit
5首单曲
*本专辑获第63届格莱美奖 (2021) 最佳沉浸式音频专辑 ”Best Immersive Audio Album”提名 专辑简介: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伊曼纽尔·维格朗(Emanuel Vigeland,1875-1948)于1926年建立了这座建筑,打算作为未来的展馆来收藏他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他最终决定,展馆还应该作为陵墓。所有的窗户都被关闭,他的骨灰将安放在入口门上方的骨灰盒中。陵墓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生命(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生命》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生命》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16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