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La Sfera Armoniosa,Mike Fentross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彼得·赫尔伦达尔: 康塔塔大协奏曲 (11.2MHz DSD)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31首单曲
专辑介绍: “在迈克·费特罗斯的带领下,“和谐球体”乐团以富有表现力的温暖音色与风格上的笃定,精准传达出音乐中的对比张力。不过,音乐会中的协奏曲段落,尤其是小提琴部分稍显单薄。尽管如此,乐团展现出的热忱精神,再加上一篇出色的配文解析,想必能激励听众以探索的心态深入聆听。”(BBC音乐杂志,2022年11月) 这张专辑收录了荷兰晚期巴洛克音乐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皮特·赫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以亨德尔风格创作的完整《大协奏曲》它的系列现场录音。作为荷兰顶尖巴洛克乐团“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及其领队迈克·芬特罗斯(Mike Fentross)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第四张专辑,它不仅呈现了赫伦达尔在亨德尔等大师典范基础上发展出的独特弦乐合奏协奏曲创作法,更让这位被忽视的作曲家作品重焕光彩。 作曲家介绍: 皮埃尔·赫尔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1721年生于鹿特丹,父亲为蜡烛制造商。约1740年,他赴帕多瓦师从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教师乔瓦尼·塔蒂尼学习演奏与作曲,后定居阿姆斯特丹。18世纪的伦敦音乐生活深陷意大利音乐影响,阿卡尔迪奥·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便是这股潮流的核心——尽管他从未踏足英国,其音乐却风靡于家庭聚会与音乐会舞台。亨德尔、杰米尼亚尼(Geminiani)等作曲家以科雷利作品为基石创作,顺势推动了“科雷利热潮”。在此背景下,旅居英国的外国作曲家纷纷受这“三大巨头”启发,延续其创作范式,赫伦达尔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延续者”(而非简单的“追随者”)。1751年,为追求更高声望与收入,他移居伦敦,开启长达九年的创作黄金期,其《六首大协奏曲》便由伦敦出版商约翰·沃尔什于1758年出版。1762年,他迁居剑桥,获任彭布罗克厅礼拜堂管风琴师,在此度过近四十年余生,1799年以78岁高龄离世。作品解析与艺术特色 1758年的《六首大协奏曲》是赫伦达尔现存唯一的管弦乐作品。“大协奏曲”(源自意大利语“concerto grosso”)的核心在于独奏组与全奏组的对话,而赫伦达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架构:以两位小提琴、一位中提琴、一位大提琴组成的四位独奏者构成“协奏团”,与整体合奏形成精妙互动。 尽管以科雷利、亨德尔、杰米尼亚尼的作品为起点,赫伦达尔却注入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既延续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恢弘结构,又以细腻的声部处理与旋律创意突破传统,使这六部作品成为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杰作。 指挥家及乐团介绍: 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是一支在巴洛克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领先乐团,其历史可追溯至1992年,由大提琴演奏家保拉·范·拉尔霍文(Paula van Lierhoven)与小提琴演奏家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共同创立。乐团名称寓意深远,既蕴含着对卡洛·盖萨尔多女儿婚礼主题音乐的致敬,也呼应了“球体和谐”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而他们也始终致力于将和谐之美融入到每一场演出之中。 乐团坐落于荷兰的阿尔克马尔市,这座城市在荷兰黄金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和谐球体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自成立以来,和谐球体专注于17世纪和18世纪音乐的演绎,以独特视角和精湛技艺,成为巴洛克音乐复兴浪潮中的重要力量。 和谐球体的曲目极为广泛,巴洛克时期音乐构成了其核心。在他们的演出与录音计划中,既有蒙特威尔第、亨德尔、佩尔戈莱西等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之作,也涵盖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这些小众曲目源自乐团对古老音乐印刷品和手稿的深入挖掘,经精心研究与排练后搬上舞台,为听众揭开巴洛克音乐丰富多元的全貌,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音符重焕生机。 2000年,乐团发行第二张CD《世界之主》,该专辑凭借出色的演绎获得爱迪生奖提名,自此,和谐球体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此后,乐团不断推出新专辑,与众多音乐家开展合作项目,每一次亮相都受到媒体与乐迷的热烈追捧。他们的音乐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精准传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神韵与情感,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收获极高声誉。 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是活跃于国际早期音乐领域的指挥家、琉特琴演奏家与音乐学者,以对巴洛克音乐的深刻诠释与历史本真演奏实践闻名。作为指挥家,费特罗斯的身影遍布全球顶级音乐节与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弗拉芒音乐节、阿姆布罗亚音乐节、乌得勒支古乐节、波茨坦无忧宫音乐节、克雷莫纳蒙特威尔第音乐节、萨莫拉音乐节、布鲁日古乐节、拜罗伊特巴洛克音乐节等均留下他的足迹,他还曾两度在荷兰女王贝雅特丽克丝面前献艺,彰显其艺术影响力。 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新歌剧学院首演马可·达·加利亚诺的《达芙妮》,正式开启指挥生涯;2006年在乌得勒支早期音乐节上,指挥“和谐之球”乐团完成弗朗切斯科·卡瓦利歌剧《I'permestra》的现代世界首演,这场纪念性演出获女王亲临观看;2008年再度执棒卡瓦利歌剧《La Rosinda》的现代首演,于波茨坦音乐节与无忧宫制作中惊艳亮相;2009年首次登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大厅指挥台;2010年首次与荷兰室内合唱团合作演绎《玛利亚晚课》,媒体盛赞“指挥迈克·费特罗斯用乐谱与卡拉瓦乔一较高下”,称其“首秀大获成功”。 #### 演奏与合作成就 作为琉特琴演奏家,费特罗斯1988年毕业于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师从琉特琴先驱丰田宏,奠定深厚的早期乐器演奏功底。 费特罗斯的录音作品超过75张,涵盖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声乐与歌剧作品,尤其以“和谐之球”乐团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系列专辑(如赫伦达尔《大协奏曲》)广受好评,既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音乐表达的感染力。他同时担任海牙皇家音乐学院鲁特琴与通奏低音教授,在教学中传递对早期音乐的热爱,成为连接演奏、指挥与学术的全能型艺术家。 从琉特琴独奏到歌剧指挥,从历史手稿研究到现代舞台演绎,费特罗斯始终以“让巴洛克音乐活在当下”为使命,成为早期音乐复兴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38.00
彼得·赫尔伦达尔: 康塔塔大协奏曲 (352.8kHz DXD)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31首单曲
专辑介绍: “在迈克·费特罗斯的带领下,“和谐球体”乐团以富有表现力的温暖音色与风格上的笃定,精准传达出音乐中的对比张力。不过,音乐会中的协奏曲段落,尤其是小提琴部分稍显单薄。尽管如此,乐团展现出的热忱精神,再加上一篇出色的配文解析,想必能激励听众以探索的心态深入聆听。”(BBC音乐杂志,2022年11月) 这张专辑收录了荷兰晚期巴洛克音乐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皮特·赫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以亨德尔风格创作的完整《大协奏曲》它的系列现场录音。作为荷兰顶尖巴洛克乐团“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及其领队迈克·芬特罗斯(Mike Fentross)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第四张专辑,它不仅呈现了赫伦达尔在亨德尔等大师典范基础上发展出的独特弦乐合奏协奏曲创作法,更让这位被忽视的作曲家作品重焕光彩。 作曲家介绍: 皮埃尔·赫尔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1721年生于鹿特丹,父亲为蜡烛制造商。约1740年,他赴帕多瓦师从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教师乔瓦尼·塔蒂尼学习演奏与作曲,后定居阿姆斯特丹。18世纪的伦敦音乐生活深陷意大利音乐影响,阿卡尔迪奥·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便是这股潮流的核心——尽管他从未踏足英国,其音乐却风靡于家庭聚会与音乐会舞台。亨德尔、杰米尼亚尼(Geminiani)等作曲家以科雷利作品为基石创作,顺势推动了“科雷利热潮”。在此背景下,旅居英国的外国作曲家纷纷受这“三大巨头”启发,延续其创作范式,赫伦达尔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延续者”(而非简单的“追随者”)。1751年,为追求更高声望与收入,他移居伦敦,开启长达九年的创作黄金期,其《六首大协奏曲》便由伦敦出版商约翰·沃尔什于1758年出版。1762年,他迁居剑桥,获任彭布罗克厅礼拜堂管风琴师,在此度过近四十年余生,1799年以78岁高龄离世。作品解析与艺术特色 1758年的《六首大协奏曲》是赫伦达尔现存唯一的管弦乐作品。“大协奏曲”(源自意大利语“concerto grosso”)的核心在于独奏组与全奏组的对话,而赫伦达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架构:以两位小提琴、一位中提琴、一位大提琴组成的四位独奏者构成“协奏团”,与整体合奏形成精妙互动。 尽管以科雷利、亨德尔、杰米尼亚尼的作品为起点,赫伦达尔却注入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既延续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恢弘结构,又以细腻的声部处理与旋律创意突破传统,使这六部作品成为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杰作。 指挥家及乐团介绍: 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是一支在巴洛克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领先乐团,其历史可追溯至1992年,由大提琴演奏家保拉·范·拉尔霍文(Paula van Lierhoven)与小提琴演奏家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共同创立。乐团名称寓意深远,既蕴含着对卡洛·盖萨尔多女儿婚礼主题音乐的致敬,也呼应了“球体和谐”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而他们也始终致力于将和谐之美融入到每一场演出之中。 乐团坐落于荷兰的阿尔克马尔市,这座城市在荷兰黄金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和谐球体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自成立以来,和谐球体专注于17世纪和18世纪音乐的演绎,以独特视角和精湛技艺,成为巴洛克音乐复兴浪潮中的重要力量。 和谐球体的曲目极为广泛,巴洛克时期音乐构成了其核心。在他们的演出与录音计划中,既有蒙特威尔第、亨德尔、佩尔戈莱西等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之作,也涵盖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这些小众曲目源自乐团对古老音乐印刷品和手稿的深入挖掘,经精心研究与排练后搬上舞台,为听众揭开巴洛克音乐丰富多元的全貌,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音符重焕生机。 2000年,乐团发行第二张CD《世界之主》,该专辑凭借出色的演绎获得爱迪生奖提名,自此,和谐球体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此后,乐团不断推出新专辑,与众多音乐家开展合作项目,每一次亮相都受到媒体与乐迷的热烈追捧。他们的音乐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精准传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神韵与情感,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收获极高声誉。 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是活跃于国际早期音乐领域的指挥家、琉特琴演奏家与音乐学者,以对巴洛克音乐的深刻诠释与历史本真演奏实践闻名。作为指挥家,费特罗斯的身影遍布全球顶级音乐节与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弗拉芒音乐节、阿姆布罗亚音乐节、乌得勒支古乐节、波茨坦无忧宫音乐节、克雷莫纳蒙特威尔第音乐节、萨莫拉音乐节、布鲁日古乐节、拜罗伊特巴洛克音乐节等均留下他的足迹,他还曾两度在荷兰女王贝雅特丽克丝面前献艺,彰显其艺术影响力。 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新歌剧学院首演马可·达·加利亚诺的《达芙妮》,正式开启指挥生涯;2006年在乌得勒支早期音乐节上,指挥“和谐之球”乐团完成弗朗切斯科·卡瓦利歌剧《I'permestra》的现代世界首演,这场纪念性演出获女王亲临观看;2008年再度执棒卡瓦利歌剧《La Rosinda》的现代首演,于波茨坦音乐节与无忧宫制作中惊艳亮相;2009年首次登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大厅指挥台;2010年首次与荷兰室内合唱团合作演绎《玛利亚晚课》,媒体盛赞“指挥迈克·费特罗斯用乐谱与卡拉瓦乔一较高下”,称其“首秀大获成功”。 #### 演奏与合作成就 作为琉特琴演奏家,费特罗斯1988年毕业于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师从琉特琴先驱丰田宏,奠定深厚的早期乐器演奏功底。 费特罗斯的录音作品超过75张,涵盖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声乐与歌剧作品,尤其以“和谐之球”乐团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系列专辑(如赫伦达尔《大协奏曲》)广受好评,既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音乐表达的感染力。他同时担任海牙皇家音乐学院鲁特琴与通奏低音教授,在教学中传递对早期音乐的热爱,成为连接演奏、指挥与学术的全能型艺术家。 从琉特琴独奏到歌剧指挥,从历史手稿研究到现代舞台演绎,费特罗斯始终以“让巴洛克音乐活在当下”为使命,成为早期音乐复兴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38.00
彼得·赫尔伦达尔: 康塔塔大协奏曲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31首单曲
专辑介绍: “在迈克·费特罗斯的带领下,“和谐球体”乐团以富有表现力的温暖音色与风格上的笃定,精准传达出音乐中的对比张力。不过,音乐会中的协奏曲段落,尤其是小提琴部分稍显单薄。尽管如此,乐团展现出的热忱精神,再加上一篇出色的配文解析,想必能激励听众以探索的心态深入聆听。”(BBC音乐杂志,2022年11月) 这张专辑收录了荷兰晚期巴洛克音乐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皮特·赫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以亨德尔风格创作的完整《大协奏曲》它的系列现场录音。作为荷兰顶尖巴洛克乐团“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及其领队迈克·芬特罗斯(Mike Fentross)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第四张专辑,它不仅呈现了赫伦达尔在亨德尔等大师典范基础上发展出的独特弦乐合奏协奏曲创作法,更让这位被忽视的作曲家作品重焕光彩。 作曲家介绍: 皮埃尔·赫尔伦达尔(Pieter Hellendaal)1721年生于鹿特丹,父亲为蜡烛制造商。约1740年,他赴帕多瓦师从欧洲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教师乔瓦尼·塔蒂尼学习演奏与作曲,后定居阿姆斯特丹。18世纪的伦敦音乐生活深陷意大利音乐影响,阿卡尔迪奥·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便是这股潮流的核心——尽管他从未踏足英国,其音乐却风靡于家庭聚会与音乐会舞台。亨德尔、杰米尼亚尼(Geminiani)等作曲家以科雷利作品为基石创作,顺势推动了“科雷利热潮”。在此背景下,旅居英国的外国作曲家纷纷受这“三大巨头”启发,延续其创作范式,赫伦达尔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延续者”(而非简单的“追随者”)。1751年,为追求更高声望与收入,他移居伦敦,开启长达九年的创作黄金期,其《六首大协奏曲》便由伦敦出版商约翰·沃尔什于1758年出版。1762年,他迁居剑桥,获任彭布罗克厅礼拜堂管风琴师,在此度过近四十年余生,1799年以78岁高龄离世。作品解析与艺术特色 1758年的《六首大协奏曲》是赫伦达尔现存唯一的管弦乐作品。“大协奏曲”(源自意大利语“concerto grosso”)的核心在于独奏组与全奏组的对话,而赫伦达尔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架构:以两位小提琴、一位中提琴、一位大提琴组成的四位独奏者构成“协奏团”,与整体合奏形成精妙互动。 尽管以科雷利、亨德尔、杰米尼亚尼的作品为起点,赫伦达尔却注入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他既延续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恢弘结构,又以细腻的声部处理与旋律创意突破传统,使这六部作品成为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杰作。 指挥家及乐团介绍: 和谐球体(La Sfera Armoniosa)是一支在巴洛克音乐领域独树一帜的领先乐团,其历史可追溯至1992年,由大提琴演奏家保拉·范·拉尔霍文(Paula van Lierhoven)与小提琴演奏家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共同创立。乐团名称寓意深远,既蕴含着对卡洛·盖萨尔多女儿婚礼主题音乐的致敬,也呼应了“球体和谐”这一富有哲学意味的概念,而他们也始终致力于将和谐之美融入到每一场演出之中。 乐团坐落于荷兰的阿尔克马尔市,这座城市在荷兰黄金时代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和谐球体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自成立以来,和谐球体专注于17世纪和18世纪音乐的演绎,以独特视角和精湛技艺,成为巴洛克音乐复兴浪潮中的重要力量。 和谐球体的曲目极为广泛,巴洛克时期音乐构成了其核心。在他们的演出与录音计划中,既有蒙特威尔第、亨德尔、佩尔戈莱西等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之作,也涵盖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这些小众曲目源自乐团对古老音乐印刷品和手稿的深入挖掘,经精心研究与排练后搬上舞台,为听众揭开巴洛克音乐丰富多元的全貌,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音符重焕生机。 2000年,乐团发行第二张CD《世界之主》,该专辑凭借出色的演绎获得爱迪生奖提名,自此,和谐球体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此后,乐团不断推出新专辑,与众多音乐家开展合作项目,每一次亮相都受到媒体与乐迷的热烈追捧。他们的音乐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精准传达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神韵与情感,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收获极高声誉。 迈克·费特罗斯(Mike Fentross是活跃于国际早期音乐领域的指挥家、琉特琴演奏家与音乐学者,以对巴洛克音乐的深刻诠释与历史本真演奏实践闻名。作为指挥家,费特罗斯的身影遍布全球顶级音乐节与音乐厅: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弗拉芒音乐节、阿姆布罗亚音乐节、乌得勒支古乐节、波茨坦无忧宫音乐节、克雷莫纳蒙特威尔第音乐节、萨莫拉音乐节、布鲁日古乐节、拜罗伊特巴洛克音乐节等均留下他的足迹,他还曾两度在荷兰女王贝雅特丽克丝面前献艺,彰显其艺术影响力。 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新歌剧学院首演马可·达·加利亚诺的《达芙妮》,正式开启指挥生涯;2006年在乌得勒支早期音乐节上,指挥“和谐之球”乐团完成弗朗切斯科·卡瓦利歌剧《I'permestra》的现代世界首演,这场纪念性演出获女王亲临观看;2008年再度执棒卡瓦利歌剧《La Rosinda》的现代首演,于波茨坦音乐节与无忧宫制作中惊艳亮相;2009年首次登上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大厅指挥台;2010年首次与荷兰室内合唱团合作演绎《玛利亚晚课》,媒体盛赞“指挥迈克·费特罗斯用乐谱与卡拉瓦乔一较高下”,称其“首秀大获成功”。 #### 演奏与合作成就 作为琉特琴演奏家,费特罗斯1988年毕业于海牙皇家音乐学院,师从琉特琴先驱丰田宏,奠定深厚的早期乐器演奏功底。 费特罗斯的录音作品超过75张,涵盖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声乐与歌剧作品,尤其以“和谐之球”乐团为Challenge Classics录制的系列专辑(如赫伦达尔《大协奏曲》)广受好评,既体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音乐表达的感染力。他同时担任海牙皇家音乐学院鲁特琴与通奏低音教授,在教学中传递对早期音乐的热爱,成为连接演奏、指挥与学术的全能型艺术家。 从琉特琴独奏到歌剧指挥,从历史手稿研究到现代舞台演绎,费特罗斯始终以“让巴洛克音乐活在当下”为使命,成为早期音乐复兴运动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128.00
伊佩尔梅斯特拉 (L'ipermestra)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49首单曲
专辑简介: 17世纪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在那里开张不久,作曲家弗朗西斯科·卡瓦利就没有什么传统可循了。他用丰富的想象力自由驾驭,并修补了全新的艺术形式,以其优美的咏叹调、欢快的舞蹈节奏、自由旋转的神话或历史情节以及慷慨的喜剧,创造出活泼的威尼斯歌剧风格。像卡瓦利的大多数歌剧一样,《伊佩尔梅斯特拉 (L'ipermestra) 》在17世纪末和近几年没有演出。 1658年,在西班牙第一个儿子菲利普四世(菲利佩·普雷斯佩罗王子)最近降生之际,托斯卡纳大公国以乔瓦尼·安德里亚·莫尼格里亚和弗朗西斯科·卡瓦利曾在佛罗伦萨上演过的最宏伟的歌剧之一《伊佩尔梅斯特拉》庆祝了这一皇室盛事。 这部歌剧起源于一种非同寻常的宫廷文化和当时欧洲最流行的娱乐文化之一的“歌剧阿拉·威尼斯”。然而,与西班牙皇冠结盟的主要赞助人不是费迪南德二世大公爵,而是他臭名昭著的兄弟红衣主教乔凡卡洛德梅迪奇:无情的歌剧迷和歌手、音乐家和学院的赞助人。《伊佩尔梅斯特拉》是他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它的起源被隐藏了几个世纪,直到最近才被发现。 1658年,在演出之际,人们印刷了一本关于歌剧的记述。然而,尽管1658年歌剧院的宣传非常有说服力,以至于所有人都相信这部歌剧是为那个场合而创作的,但早在1654年,即西班牙王子出生前四年就有证据证明,《伊佩尔梅斯特拉》就已经存在了。 作曲家简介: 弗朗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1602年2月14日 - 1676年1月14日出生于皮特罗·弗朗切斯科·卡莱蒂-布鲁尼)是早期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他从他的赞助人威尼斯贵族费德里科卡瓦利那里取名“卡瓦利”。 艺术家简介: 指挥家兼鲁特琴演奏家迈克·芬特罗斯(Mike Fentross)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早期音乐专家的称号。他在欧洲各地担任指挥,独奏和通奏低音演奏家,并且是皇家音乐学院海牙的鲁特琴和通奏低音教授。 2006年,他创立了巴洛克乐团La Sfera Armoniosa。
¥17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