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é Previn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23首单曲
吉恩•凯利(Gene Kelly,1912年8月23日—1996年2月2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美国男演员。从小酷爱跳舞,他主演的《雨中曲》等多部歌舞片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成为与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齐名的好莱坞歌舞片巨星。1952年因他在电影舞蹈设计艺术方面的成就而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38年进入百老汇。曾为比利·罗斯的钻石马蹄歌舞团编排舞蹈,并曾在歌舞剧《伙伴乔伊》中串演角色,得到观众的赞扬。未来他与导演斯坦利·多南的多次经典合作就是从此次开始的。 《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之一,以及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男主角吉恩•凯利(Gene Kelly)在片中表演的多场舞蹈,从设计到演出都只能用“叹为观止”四字来形容。除此之外,剧情本身也相当精彩,导演斯坦利·多南以流畅而有趣的手法介绍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转变为有声片时代的片厂趣闻,使观众从娱乐之中了解电影发展史的这个重要阶段。《雨中曲》是音乐歌舞电影的杰作,也是一部关于好莱坞影坛秘密与艰辛的佳作。20年代末期开始了有声电影,很多无声电影明星遭遇到声音考验,也产生了淘汰与幕后的掩饰工作。本片故事背景就放在这个年代,对好莱坞这种工作场所造成的弊病提出批评及抗议。这部电影被公认为影史上最佳歌舞片。本片虽然没有在奥斯卡角逐中赢得任何奖项,但并不影响它在影迷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12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7首单曲
艺术家简介: 安德烈·普列文(1929年4月6日-2019年3月1日),出生于柏林,有俄国犹太人血统,世界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20世纪乐坛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全才。 安德烈·普列文曾在柏林高等音乐学校与巴黎音乐院学习钢琴,1939年逃出纳粹德国前往美国,1943年成为美国公民。他是举世公认的指挥大师,成功统率伦敦交响乐团十一年之久,并曾担任多个欧美著名乐团的首席指挥 ,他是杰出的电影音乐大师,曾经四度获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大奖; 他同时还是室内乐演奏家、百老汇舞台剧作家、音乐编辑、音乐评论家、电视节目主 持人,而且每一行都获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曾任休斯顿交响乐团荣誉指挥。 身兼指挥家与作曲家、钢琴家的普列文在严肃音乐方面的表现比较传统。不论是钢琴或是指挥,他指挥或演奏的曲目大多是较为现代的布列顿、肖斯塔科维奇、普朗克、伯恩斯坦这几个人的,而莫扎特以前的作品则是几乎没有演奏过。普列文经常在钢琴协奏曲中同时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如:普列文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莫扎特第十七号钢琴协奏曲。协奏曲是莫扎特1784年作品,和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都是为维也维钢琴家芭芭拉·普洛伊尔而写。 作曲家简介: 弗朗西·普朗克(Francis Poulenc,1899年1月7日—1963年1月30日),法国钢琴家、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1899年1月7日生于巴黎,5岁跟母亲学钢琴,15岁时跟随西班牙钢琴家R·比涅斯学习。1924年为俄国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作舞剧《母鹿》,一举成名。1963年1月30日在巴黎逝世。 Poulenc擅长于创作优美精致、风趣幽默的小型作品,旋律动听,和声明快,织体清晰,追求古典音乐典雅精细的美感。他的室内乐奏鸣曲、为古钢琴与小乐队所写协奏曲以及弥撒曲、经文歌等作品都具有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征。 阿尔伯特·夏尔·保罗·玛丽·鲁塞尔(法语:Albert Charles Paul Marie Roussel,1869年4月5日-1937年8月23日),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鲁塞尔的作品中,来自丹第和东方音乐的影响占据统治地位,尽管他也曾经对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爵士乐感兴趣。鲁塞尔的作品音响厚重,织体较为复杂,和声具一定的现代性。他的音乐初听并不容易理解,这也许是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同时代人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主要原因。 代表作有歌剧芭蕾《帕德玛瓦蒂》,芭蕾《蜘蛛的盛宴》《埃涅阿斯》《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四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各种体裁的室内乐,30余首艺术歌曲。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5首单曲
1977年7月1日,在约翰球员百年庆典的开幕音乐会上,《Every Good Boy Deserves Favour》首次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举行。 演出顺序: 伊万诺夫:Ian Richardson 亚历山大:Ian McKellen 老师:Elizabeth Spriggs 萨莎:Andrew Sheldon 医生:Patrick Stewart 上校:Philip Locke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7首单曲
作品简介: 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钢琴、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作品35号。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配器采用小型乐队的编制,这表明了他对古典室内乐形式深怀偏爱。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演奏钢琴,这一年他刚刚27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 这部作品充满了灵感和朝气,既体现了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有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全曲格调轻松欢快,有着莫扎特般的乐天情趣,而没有他其后交响曲中的那种历史沉重感。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此时的真实创作状态。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的美学追求上,崇尚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他不认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对勋伯格的前卫派敬而远之,但他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的求新求变上,在和声的戏剧性冲突上,与“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异曲同工。 例如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两次运用了爵士乐的蓝调乐句。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加以过分的渲染。他继承了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咏叹,但又加进了滑稽和幽默的音乐元素,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钢琴的歌唱性方面,他更多地倾向于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抒情性, 宽广绵长,意境深远。这可以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那里听出。作品适度地恪守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不是单纯地归为喜剧性或悲剧性,而是还包括有一种“第三性”的东西,也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态度。 作曲家简介: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生于圣彼得堡,原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家之一。1919—192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作曲;1923、1925年先后毕业于钢琴、作曲专业,以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的演出而成名;1927年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卫国战争中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享誉世界;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引起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75年在莫斯科去世。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由法国青年作曲家组成的“六人团”成员之一。擅长创作艺术歌曲和形式短小的器乐曲。兼用简单朴素与错综复杂的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法国的抵抗运动,写下表现反抗精神的《人类的形象》。他的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被认为是20世纪最好的歌剧。歌曲集《动物诗集》(人声、长笛、单簧管、大管及弦乐四重奏)风格俏丽并带有温婉的讽刺。其他作品有《黑人狂想曲》、《管风琴协奏曲》,舞剧《别墅晚会》以及大量的重奏曲、独唱曲和合唱曲等。
¥16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