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Mariss Jansons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FLAC | 44.1kHz/24bit 4首单曲
这张新现场录音专辑的卓越之处在于,马里斯·杨松斯和巴伐利亚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巧妙地将舒伯特的和声变化和写作的丰富形式表现了出来,录制的声音温暖而充满活力。总而言之,该部唱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部精彩作品的钦佩和热爱。— BBC 音乐杂志,2018 年 11 月 马里斯·杨松斯和巴伐利亚交响乐团让音乐自然有机的流动。 — 英国古典音乐大奖《留声机》,2018年提名 专辑简介: 罗伯特·舒曼在一篇关于舒伯特的“伟大的C大调交响曲”的文章中写道:“任何不了解这部交响曲的人,都对舒伯特知之甚少。” 2018年2月,由马里斯·扬松斯指挥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慕尼黑住宅区的Herkulessaal(赫库勒斯大厅)演出该作品时收获了极大的反响。 指挥家简介: 马里斯·杨松斯(拉脱维亚语: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 年 1 月 14 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里加—2019 年 11 月 30 日逝世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拉脱维亚指挥家。以其对中欧、东欧地区音乐富有表现力的诠释而闻名。 在他的一生中,杨松斯经常被认为是世界上领先的指挥家之一;在2015年的Bachtrack(全球最大的古典音乐网站)民意调查中,他被音乐评论家评为世界上仍在世的三位最佳指挥家之一。杨松斯长期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担任音乐总监。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本专辑中,马里斯·杨颂斯执棒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绎了贝多芬与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勃拉姆斯《降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Symphony No. 4 in E minor, Op. 98)》是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最后一首交响曲。勃拉姆斯在完成第三号交响曲之后的一年1884年开始谱写此曲,并完成于 1885 年。《第四号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古典悲剧性”,以往的作品也会抒发忧愁情绪,但不以此为主题。此外,全曲的隽永和典雅将勃拉姆斯的复古风格上升到新的高度。 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B-Flat Major Op.60)》是表达了作曲家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作品创作时,贝多芬正处于恋爱时节,其主题也自然地是赞美生命和爱情。当时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Therese Malfatti)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乐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情趣和明朗欢快气氛的新型交响曲,此时的贝多芬对爱情充满着信心,对周围的世界也充满着爱心。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指挥家简介: 马里斯·杨颂斯(1943年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生于拉脱维亚里加,著名指挥家。其父亲阿维德·杨颂斯(Arvīds 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的指挥家,母亲Iraida Jansons是犹太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 杨颂斯曾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指挥专业,后留学于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杨颂斯曾执棒伦敦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等众多欧洲顶级交响乐团,并于2006年、2012年两度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杨颂斯的指挥作风严谨,对待排练演出极度认真。自称“在向上帝借时间”的杨颂斯,对音乐事业有着高度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他的音乐听起来热情洋溢、对比鲜明、自然流畅。他最擅长的是俄罗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中期至晚期的作品。同时,他对于德奥系古典主义以及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树。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4首单曲
*该专辑获得“BBC音乐杂志2018年9月最佳管弦乐奖” 专辑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第八交响曲的诞生或许是由一场突然成名的演出所引起的,这场演出提升了这位作曲家不断动摇的自信心。在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演出之后,著名指挥家赫曼·列维(Hermann Levi)称赞他为“贝多芬去世后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在维也纳经常被嘲笑的布鲁克纳终于在慕尼黑受到重视:他的重要性得到了承认,并且奥地利国王还授予了他弗朗茨·约瑟夫勋章,令他无比自豪。1884年夏天,他开始创作一部新的交响曲,这次回到了c小调——他前两部交响曲所用的调。这个调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有一个特别有力的先例,而实际上是在挑战他所表达的“穿过黑夜走向光明(per aspera ad astra)”的经历。他想创造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器乐交响曲;它的规模变得巨大,对演奏者和听众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后一幕无比大胆的设计可能代表了有史以来最长、最大胆的奏鸣曲式乐章;布鲁克纳称之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乐章”。最后,当全部四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同时响起时,他在草稿上兴奋地写下“哈利路亚!”。 经过三年的写作,1887年8月,这首交响曲完成了,但由于列维的强烈反对而没有立即上演。布鲁克纳在1887年10月至1890年3月期间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彻底的修改,新版第八交响曲的首演终于在1892年12月18日举行,由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胡戈·沃尔夫(Hugo Wolf)这样形容这场音乐会:“这是光明战胜黑暗的绝对胜利,欢欣鼓舞的掌声就像大自然的某种元素表现。简言之,这是一次任何罗马皇帝都希望的完全胜利。” 从那时起,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就一直是交响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仍然给演奏家带来巨大的挑战。然而,马里斯·杨颂斯(Mariss Jansons)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的音乐家们却远远超出了这部杰作所提出的非同寻常的要求。现在,BR-KLASSIK已将2017年11月慕尼黑音乐会的录音发行为CD:这是一场对1890年版晚期浪漫主义交响曲最重要作品之一的示范演奏。 艺术家简介: 马里斯·杨颂斯,生于里加,拉脱维亚指挥家。其父亲阿尔维兹·杨颂斯也是一名指挥家,母亲伊赖达·杨颂斯(Iraida Jansons)是犹太女中音歌唱家,曾为里加歌剧院的首席歌手。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是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属的知名管弦乐团,是慕尼黑三大管弦乐团之一(另外两个是慕尼黑爱乐乐团与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主要表演场地为德国慕尼黑的艺术文化中心爱乐厅(Philharmonie im Gasteig)及慕尼黑王宫中的赫拉克勒斯厅(Herkulessaal)。 作曲家简介: 安东·布鲁克纳(1824年9月4日-1896年10月11日),生于奥地利安斯菲尔登,逝于维也纳,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他以创作交响曲、弥撒曲与经文歌而著称,亦有创作出优秀的室内乐作品如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五重奏。其交响曲因丰富的音响、多重的复调特性和宏大的结构,而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的代表人物。布鲁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不协和音的使用、突然的转调以及延绵不断的和声而对当代音乐激进主义产生了广博的影响。 杂志评论: “这首交响曲的爱好者都要有六张以上的唱片才会满足,而这张毫无疑问应该是其中之一。” ——BBC音乐杂志,2018年9月,五星
¥12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26首单曲
《春之祭》描写了俄罗斯古代原始民族在春天祭祀天地的风俗,以及以少女祭献大地的仪式。共分两幕,每幕又由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幕 大地的赞颂   1、序奏   描绘春天原始大地的苏醒、鸟兽的抓挠、咬啮和抖动。音乐开始以大管独奏一段立陶宛民歌主题引入,狭窄的音域和片断的重复,赋予这个主题原始的特征,造成一种奇异的遥远、怪诞的效果。   舞台上,神坛前有一群少女,她们手中拿着长长的花环。长老出现,领她们走向神坛,乐队爆发出高潮。之后,又重复听见大管的旋律。   2、青年男女之舞   春祭的前夜,在野外月光下,青年男女跳起了粗野的舞蹈,他们向大地母亲祈求,为的是得到肥沃多产。乐曲开头像一个原始人在击鼓,弦乐器在低音区重复着复杂而极不谐和的和弦(这段乐曲已成为20世纪音乐中经典性的乐段)。之后,8支圆号激烈地响起,并反复吹奏各种不规则的“复合”节奏。   在异常复杂的节奏段落之后,一支只有五个音的原始吹管乐器在演奏着庄严神圣的祭祀音乐。   3、诱拐的游戏   男女青年在舞台上列为两个方阵,依次相互靠近又向外展开。音乐在这里是最粗犷的一段,速度不断加快,出现了变化频繁复杂而不对称的节奏和大量复合节奏。以此表达男女间狂热的戏谑之情。   4、春天的轮舞   一个原始风格的旋律由第一、二单簧管隔八度奏出,长笛持续颤音作为衬景。   舞台上剩下四对舞者,每一个男子托举着一个姑娘,跳起了持续而沉重的“春天的轮舞”。   5、敌对部落   主要乐思由两个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奏出。   通过两部应答式写法和有限制地使用多调性手法,构成两个对立的音乐群像,在低音部固定音型基础上,由乐队的木管、铜管同时吹奏颤音,打击乐器喧染强烈的节奏,造成一种乱哄哄的音响,把两个部落之间的格斗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6、贤者的行列   这是一段缓慢庄重的音乐,大管吹出很轻的和弦。舞台上,在一群少女的伴随下,贤德智慧的长老来到,舞蹈者在对大地的神秘崇拜下俯伏亲吻大地。   7、大地之舞   音乐转为狂热、剧烈。所有男女青年们都在起舞,长老们则在祝福大地与舞者,召唤春天女神以保丰年。   第二幕 献祭   1、序奏   部落长老和少女们一动不动地坐着,凝视着神坛前的火。长老必须选出一名少女献祭,以保土地的肥沃。一个感人肺腑的俄罗斯民歌风的旋律由加了弱音器的小提琴悠悠奏出,音乐宁静柔和,增强了神秘荒凉的气氛。   2、青年人的环旋舞   弦乐奏起了一支阴沉、忏悔似的旋律,这是青年们在舞蹈。   长笛用中音区在不谐和背景上奏出了柔和的旋律,少女们和着笛声婆娑起舞。   这一旋律与上面的主题在不同的音区反复出现,不断变化色彩。青年们在神秘象征的圈中起舞。   3、对被选少女的赞美舞   突然音乐的速度加快,变得异常活跃,青年们为赞美被选的少女而欢舞。音乐节奏出现剧烈不规则的节拍,制造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一段怪诞的音乐冒出来。木管与铜管齐奏后,出现一个特别的音响,仿佛在黑暗中显现了祖先的灵魂。   4、祖先的召唤   音乐平静下来,变成柔情的“布鲁斯”,在鼓和弦乐拨奏和弦衬托下,英国管奏出一个起伏的半音音型,使人联想起摇晃的身体和曳行的脚步,召唤年长的人参加这一礼仪活动。小号独奏象征着祖先之灵接受了这份奉献,于是大地开始呼吸了。   5、当选少女的献祭舞   整个芭蕾舞达到了高潮,突然喧嚣停止,只有一个节奏留下,献祭之女开始颤动身躯,她的独舞开始很慢,似乎在恍惚之中逐渐加快,终于陷入疯狂失控之境,这是死亡之舞。   短笛在飞快地吹奏一个狂乱的死亡动机,少女在铜管与打击乐震耳欲聋的音响中,发疯似地舞蹈着,直至精疲力竭,倒地而死。最后,人们高举起纯洁无瑕的少女身躯走向祭坛奉献给太阳神。一声巨响,终结了这春天的祭典。 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由俄罗斯舞剧团的编导米哈伊尔·福金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而编写的。剧情大致为:王子伊凡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但不幸被魔王捉住。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一只神奇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斯特拉文斯基后来根据芭蕾舞剧《火鸟》的总谱改编了三部组曲,其中以第二部组曲最为著名,是当今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版本。   这部组曲共分七段:   一、引子 —— 乐曲以带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一段起伏的阴暗旋律为开始。在这支旋律上,有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一些猎号般的短句。这段音乐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景:在荒野之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城堡及其花园,天空中飘浮着不祥的云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有点阴森可怖。   二、火鸟之舞 —— 散布于整个弦乐器组的一个突如其来的颤栗,宣告了火鸟的来临。接着,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一连串急促而略显焦躁的乐句,暗示出火鸟激烈、骄矜的舞蹈。   三、火鸟变奏曲 —— 这段变奏是在丰富的幻想中,由闪烁发光的弦乐器和尖刻辉煌的木管乐器的音响构筑起来的。   四、公主之舞 —— 公主们的舞蹈温柔而抒情,采用的是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旋律。霍洛沃多舞曲的一支副歌般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背景是加弱音器的弦乐器的轻柔音响。音乐的织体清晰透明,仿佛使人进入了仙境。   五、魔王卡茨之舞 —— 在这一段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他擅长描绘怪诞异常、极其恐怖的事物之才能:强烈的切分节奏、闪耀着怪异光芒的乐队色彩、互相抵触的和声、引人注目的不协和音等,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刻划出魔鬼卡茨及其同伙粗野、狂暴的险恶嘴脸。   六、催眠曲 —— 这是火鸟用来催眠妖魔的一段音乐。那种神秘的朦胧感、轻轻晃动的节奏、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确实具有催眠作用。   七、终曲 —— 一支独奏法国号模仿着“公主之舞”中长笛引子的旋律,奏起了宣告胜利的欢歌。   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一部芭蕾舞剧《火鸟》,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音乐的启发和影响;他的第二部芭蕾舞剧《彼特鲁什卡》虽然不协和音的运用十分突出,节奏强烈多变,很少看得出浪漫派或印象派的痕迹,总的来说,但该曲所体现的仍是一种温文尔雅的精神;然而,他的第三部芭蕾舞剧《春之祭》则完全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   正因为如此,该剧1913年5月29日由佳吉列夫舞蹈团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 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面对如此带有冲突的和弦、调性与节奏的音乐,有人表示赞同(以拉威尔为其代表),有人试图仿效(普罗柯菲耶夫便是一例),也有人不置可否,而更多的音乐家是一种竭力反抗的态度。就连斯特拉文斯基本人,也就此转向了“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 伊戈尔·菲多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今罗蒙诺索夫),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1901年入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1903年师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1909年起写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享有世界声誉。这位对20世纪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作曲家一生中不仅数次改变自己的国籍(1934年成为法国公民,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从而成为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在音乐创作风格上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从早期的现代主义和俄罗斯风格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再到晚期的序列主义。主要代表作为早期三部舞剧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舞剧《婚礼》、《普尔钦奈拉》、《阿波罗》、《竞赛》,歌剧《俄狄普斯王》、《浪子的历程》、《普西芬尼》、《诗篇交响曲》、《三乐章交响曲》等。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