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健一郎,Yomiuri Nippon Symphony Orchestra

暂无描述

 全选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6首单曲
作品简介: 勃拉姆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是于1877 年夏天构思并创作成的,那时,他在奥地利一个风景如画的湖边度暑,感受了许多宁静、安宁中的微妙,愉快之余,作成了《第二交响曲》,作品一经完成,年底就交给维也纳爱乐乐队首次演出。很快,《第二交响曲》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欧洲,人们纷纷认为这部交响曲是勃拉姆斯所有管弦乐作品中最好的,以至后人凡是需要学习了解勃拉姆斯管弦乐作品的,一般都是从分析《第二交响曲》开始。 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开始创作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唯一完整的歌剧作品。在管弦乐《自由射手》序曲中,韦伯充分发挥了器乐的表现能力,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作品引子中的第一主题非常著名,由圆号吹出主旋律,呈现出大自然的幽静和谐的气氛(片段1),也体现了神话的色彩。后来又出现了阴森的主题、马克斯的咏叹调和阿迦特形象的主题,最后在强有力而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奥伯龙》序曲的剧本,最早是取材于威兰根据法国民谣作成的长诗,韦伯接受委托,根据詹姆斯•罗宾逊•普朗歇的英文脚本创作歌剧《奥伯龙》时,他已经患肺结核至晚期。1826年4月 12曰,他本人带病指挥,成功完成了这部歌剧的首演。一个多月后他溘然长逝,年仅39岁。《奥伯龙》序曲以纯属魔号性质的号声开始,这是对妖王奥伯龙的神奇召唤,命他去解救英 雄胡翁爵士,胡翁被派去担任危险的任务,保护他的只是一件神奇的乐器——魔号。乐队中的圆号源自古老的猎号,它的德文名字意思是“森林之号”,因此它往往被用来暗示浓密森林中的 神秘诗意。在浪漫主义时期,韦伯是最富于想象力的先驱者,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如何使 圆号的轻柔的光辉、单簧管的天鹅绒般的抚爱、小提琴音色的清晰等别具风味地结合。号声独 奏由加弱音器的弦乐器、长笛和单簧管加以应答——所有的声音都好像来自奥伯龙的精怪世 界。依稀可辨的号声齐奏仿佛是由遥远的神秘境界吹来。全奏中的铿锵声引进了以胡翁历险 的主题为基础的乐段,小提琴急速奔驰的音型预示着这对情人——胡翁和他的雷查公主的胜利 逃脱。号声和精灵的音乐简短地重返,暗示奥伯龙的干预。单簧管奏出第一幕胡翁咏叹调中的 爱情旋律。不久,小提琴接过雷查的著名咏叹调:《大海,你这威力无边的怪物》中喜气洋洋的 一段,剧中歌词是:“我的丈夫,我的胡翁,我们得救了,我们得救了。”乐曲以雷查的旋律再现, 故事的结束异常动人。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韦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15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8首单曲
作品简介: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是他所写的四部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也是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其实在勃拉姆斯所有的音乐创作中,伤感的情绪随处可见,但在这部作品中,伤感成了主宰一切的情绪,它渗透于作品的每一纤维中。该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该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该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该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该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彩。这是一幅宏伟的秋天图画,开始的主题沉长而复杂,就连19 世纪后半期的作曲家也会望尘莫及。中间两个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的过渡,作品中有浪漫主义的倾向,有勇猛奔放的谐谑曲,末乐章还把我们带入一个巴洛可时期的艺术殿堂。这是勃拉姆斯深思熟虑的产物。 舒曼《第四交响曲》在创作第一交响曲“春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动笔,具体完成于1841年,在他妻子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 Brahms,德语:[joˈhanəs 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他在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积极更自觉。在创作中他追求内在的感情的深刻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15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