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Cliburn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2013), 这位1958年摘得第一届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冠军的天才钢琴家,由于在前苏联的土地上夺冠而被当时的美国人民以英雄看待,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声望甚至比当时的流行歌手、电影明星们还要高。由于时值冷战期间,大赛的评委会就是否应该给他授予冠军头衔展开了激烈争论,甚至将这个议题交给了赫鲁晓夫来决定。赫鲁晓夫说,“如果他确实是最好的,那么就该把冠军给他。”《时代周刊》用封面文章报道此事,标题是“一个德克萨斯人征服了俄国”。此后,他除了开展了辉煌的钢琴演奏生涯之外,还促成了1962年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以他名字命名的新赛事 —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中国钢琴家陈萨、张昊辰、吴迪等都曾是这项赛事的获奖者。由于钢琴大赛的举办小城沃斯堡以及坐落在这个城市里的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CU)成为了世界钢琴教育的中心之一。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6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9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8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3首单曲
专辑介绍: 该专辑记录了美国钢琴巨匠范·克莱本与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灵魂对话,展现了克莱本艺术中鲜为人知的细腻维度,经数字技术重制的录音呈现出超越原始黑胶的纯净音质,让每个音符都如印象派画作般纤毫毕现。本专辑亮点众多,《月光》被公认为最具诗意的版本,《水中的倒影》《雨中花园》展现钢琴家对音色层次的精妙控制,《格拉纳达的夜晚》有热烈的节奏处理,《焰火》中则有令人目眩的八度技巧;这些录音捕捉了克莱本艺术成熟期的精髓,折射出20世纪钢琴演绎史的独特篇章,1958年莫斯科夺冠后,克莱本将苏联学派对音色的追求融入德彪西诠释,也摆脱了"柴可夫斯基专家"标签,实现了美国钢琴学派与法国印象主义的完美融合,还得到了“克莱本的触键让德彪西的音符真正歌唱起来”的业内评价。对于德彪西爱好者,这可能是最能体现"音乐界毕加索"神韵的录音之一,对古典乐迷也是认识印象派钢琴美学的绝佳入口,专辑还附赠专业解说册,详述克莱本如何突破浪漫主义框架,重新定义德彪西演绎标准。 钢琴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世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美国钢琴家,他在1958年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夺冠后,一举成名,该赛事正值首届举办。 克莱本三岁时开始跟随母亲(一位钢琴家)学习音乐。1947年,他与休斯顿交响乐团首次登台演出。1954年,他从纽约市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并获得了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使他得以与包括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五支主要乐团合作演出。1958年,他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比赛分为两个类别:钢琴和小提琴。)在初赛阶段,克利本以浪漫的演奏风格赢得了苏联评委的青睐。这位美国少年受到了当地粉丝的热烈欢迎,他们向他献花并赞誉有加。克利本在决赛中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连同另外两首作品)的录音,成为首张达到白金销量认证的古典音乐专辑。尽管克利本试图拓展其曲目范围超越浪漫主义时期,但其努力成效不一,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仍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78年,克利本退出演艺舞台,专心照顾患病的母亲。1987年复出后,他很快对繁忙的日程感到疲惫,此后仅偶尔亮相。克利本于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利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进行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该基金会曾赞助包括四年一度的著名钢琴比赛在内的多项活动。
¥78.00
FLAC | 44.1kHz/16bit 29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以传奇钢琴家范·克莱本的精湛演绎为核心,收录了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经典之作,既见证了克莱本作为20世纪古典音乐使者的艺术魅力,更藏着足以跨越时代的音乐瑰宝。 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虽不及莫扎特作品那般轻盈剔透,却以厚重的情感与磅礴的结构自成一格,在克莱本的指尖下展现出刚柔并济的张力,尽显其“征服俄罗斯的得州人”的独特风格,无疑是古典乐迷收藏的理由之一。 而专辑中最耀眼的明珠,当属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的完整版本。这部作品堪称古典音乐“主题发展”的教科书:以帕格尼尼的经典旋律为基石,用24段变奏编织出丰富的音乐织体,互补的旋律线在不同乐器组的编排中交织,既无单调节奏的堆砌,也无刻意的仪式感,最终构建出层次丰盈的听觉体验。 艺术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6首单曲
专辑介绍: 是一张串联起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音乐精髓的专辑,由克莱本演奏。 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巨匠,其 C 大调钢琴奏鸣曲 K.330 创作于 1783 年,是他 27 岁时的作品,与另外两部奏鸣曲一同于 1784 年由阿塔利亚出版社出版,是其最受欢迎的钢琴奏鸣曲之一,典型演奏时长约二十分钟。作品风格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均衡与优雅,三个乐章分别为 “快板,适度”“行板,歌唱性”“小快板”,手稿现存于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图书馆。 贝多芬则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他的降 E 大调钢琴奏鸣曲第 26 号,作品 81a《告别》创作于 1809-1810 年,献给鲁道夫大公。因 1809 年拿破仑进攻维也纳,鲁道夫大公被迫离开,贝多芬将三个乐章命名为 “告别”“缺席”“重逢”,首和弦上还标注 “Le-be-wohl” 音节,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感深度,三个乐章速度分别为 “慢板”“行板,充满表情”“非常活泼地”。 这张专辑将两位大师的经典钢琴奏鸣曲收录其中,克莱本的演绎为听众展现了古典主义的精致与浪漫主义的深情,是感受西方音乐史这一重要过渡时期音乐魅力的佳作。 钢琴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3首单曲
专辑介绍: 《勃拉姆斯: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 15》是一张承载着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音乐成长印记的经典专辑。1853 年,罗伯特・舒曼以神话隐喻将勃拉姆斯比作从 “宙斯(贝多芬)头颅中全副武装诞生的雅典娜”,这份 “成为贝多芬第二世” 的期望,让勃拉姆斯背负了 20 年。而创作于 1854-1859 年的 D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是他在这种期望与自我表达之间挣扎的生动体现。 作品开篇的几个小节,明显回响着贝多芬常用的开场震撼,仿佛是勃拉姆斯对那份 “应该写的音乐” 的回应。但很快,属于勃拉姆斯自己的声音崭露头角 —— 滑稽的节奏、狩猎号角声、轻快的华尔兹和起伏的序列等标志性特征一一呈现,展现出他 “真正想写的音乐” 的独特魅力。听众能清晰感受到其中一丝紧张感,那是他应然与实然创作想法的碰撞,而这也为他后期作品中自我风格的成熟埋下伏笔。正如舒曼所预见的,此时的勃拉姆斯已完全成型,后续不过是去除冗余、愈发纯粹罢了。 这张专辑中,由克范·克莱本(Van Cliburn)担任钢琴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协奏,埃里希・莱因斯多夫指挥,于 1964 年录制完成。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将这部浪漫主义风格的古典音乐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听众得以深入感受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中那份独特的张力与艺术表达,重温这位伟大作曲家在音乐道路上的重要探索。 艺术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4首单曲
专辑介绍: 作为 19 世纪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的巅峰之作,勃拉姆斯《降 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 83)以其四乐章结构的宏大篇幅与深邃情感,被誉为 “钢琴与乐队的交响曲”。这部作品融合了勃拉姆斯标志性的厚重织体与诗意抒情,动态幅度之广对演奏者与乐团的配合提出极高挑战 —— 从第三乐章行板的内敛沉思,到第二乐章 “充满激情的快板” 的澎湃张力,尽显浪漫主义晚期的艺术张力。 本专辑收录了范・克莱本与弗雷德里克·马丁·莱纳(Frederick Martin Reiner)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经典演绎。作为征服苏联的 “古典音乐使者”,克莱本以其兼具力量与细腻的触键,精准捕捉勃拉姆斯作品中刚柔并济的特质;而以严谨诠释与恢弘音色著称的指挥大师莱纳,与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黄金组合,则为这部史诗级作品奠定了坚实的交响基底,三者的碰撞堪称浪漫主义协奏曲的典范合作。 艺术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6首单曲
专辑介绍: 专辑聚焦晚期浪漫主义大师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最受欢迎的两部钢琴协奏曲,于 2017 年 3 月 10 日首次发行。这张专辑汇聚顶尖艺术家与乐团,既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深沉的浪漫情怀与磅礴的音乐张力,也延续了以范・克莱本为代表的古典钢琴家对浪漫主义作品的深刻诠释传统,为听众带来纯粹的古典音乐盛宴。 艺术家介绍: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指挥家简介: 弗雷德里克·马丁·莱纳( Frederick Martin Reiner1888年12月19日 - 1963年11月15日)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歌剧与交响乐指挥家。 他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佩斯特区的一个世俗犹太家庭。起初在父亲的劝说下研习法律,后转而投身音乐领域,攻读钢琴、钢琴教学法及作曲,就读于弗朗茨·李斯特音乐学院。在学院的最后两年,他师从年轻的贝拉·巴托克学习钢琴。 莱纳早年在布达佩斯和德累斯顿的歌剧院任职,期间与理查德·施特劳斯展开密切合作。1922年,他移居美国,出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直至1931年卸任。1928年加入美国国籍后,他前往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任教,学生中包括伦纳德·伯恩斯坦、卢卡斯·福斯、尼诺·罗塔等日后的音乐名家。 1938年至1948年,莱纳担任匹兹堡交响乐团指挥,并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了多部作品。此后数年间,他在大都会歌剧院工作,1949年指挥了理查德·施特劳斯《莎乐美》的历史性演出,1951年又执棒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浪子的历程》的美国首演。 自抵达辛辛那提起,雷纳便专注于推广美国音乐;二战后,他逐渐增加欧洲的音乐活动,积累了广泛的国际声誉。1953年,他出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此后的十年被公认为其职业生涯的巅峰时期。如今,人们主要通过他1954年至1963年间在芝加哥交响乐厅为RCA Victor录制的大量作品,铭记这位指挥大师的艺术成就。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6首单曲
专辑简介: 如果你是勃拉姆斯音乐的爱好者,绝对会喜欢这张专辑。这是一张非常棒的录音。范·克莱本(Van Cliburn)演奏勃拉姆斯时所展现出的优美钢琴音色和专注抒情的特质,远远超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既没有任何结构或乐句形状的损失,也不过分煽情或感伤,他以一种奇妙的平衡方式演绎了勃拉姆斯令人惊叹的浪漫音乐。对于那些对古典音乐褒贬不一的人来说,这是时下流行的 “新时代 ”钢琴音乐的绝佳替代品。在阳台上品尝美酒,在浪漫的二人晚餐上播放这首曲子是再好不过了。 艺术家简介: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1首单曲
专辑简介: 听了范·克莱本(Van Cliburn)录制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奏鸣曲》,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人如此喜爱范·克莱本。范·克莱本在这里毫不掩饰自己的浪漫情怀,他让第一乐章熠熠生辉,并在第二乐章优美动人的旋律中使用了大量的揉弦。克莱本演奏的是这首曲子1913年的原版,比作曲家后来的修改版更令人满意。这个版本明显更丰富、质地更厚实,有助于让乐曲听起来更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艺术家简介: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2013年2月27日逝于得克萨斯州沃思堡)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美国钢琴家。1958年,在首届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他一举夺冠,自此声名鹊起。1954年,他从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同年斩获莱文特里特基金会奖,这份荣誉为他带来了与五支顶尖乐团合作的机会,其中便包括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克莱本参加了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当时赛事仅设钢琴与小提琴两个组别)。初赛阶段,他浪漫抒情的演奏风格便赢得了评委的青睐,当地观众更是对这位青年青睐有加。2012年9月,在纪念范·克莱本基金会成立50周年的音乐会上,他完成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2首单曲
专辑简介: 范·克莱本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堪称传奇,但他对其他一些著名浪漫主义协奏曲的演奏却常常被人忽视。这张由克莱本和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率领费城交响乐团演奏格里格和李斯特的协奏曲是一张杰出的唱片。 钢琴家简介: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2013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美国钢琴演奏者。 他4岁登台演出,13岁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15岁进入纽约茱莉亚学院师从Rosina Lhevinne学琴。1958年,参加原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1978年,宣布退出乐坛,1987年,才应里根总统之邀,在白宫为戈尔巴乔夫的到来重登乐坛。1989年曾重返苏联,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2003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2013年2月27日,在得克萨斯州病逝,享年78岁。 指挥家简介: 尤金·奥曼迪(Eugene·Ormandy,1899年11月18日—1985年3月12日)三岁开始学小提琴,五岁进入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九岁师从著名小提琴家伊埃奈·胡巴伊,十四岁毕业于该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士学位,六年后在母校担任了教授职务。 奥曼迪于1920年访美旅行演出时,被聘为纽约卡皮特尔剧院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一次演出时,指挥临时缺席,奥曼迪肩负重任,指挥了全场演出并获得成功,该剧院因此晋升他为助理指挥,这个偶然的机会使奥曼迪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 奥曼迪于1927年加入了美国国籍。在此期间,他经常观摩托斯卡尼尼的指挥艺术,从中受益匪浅。1931年,奥曼迪在托斯卡尼尼患病期间代替其指挥了费城交响乐团的一一次演奏会。1936年,费城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斯特科夫斯基准备辞职,他选定了奥曼迪作为他的继任者。此后,奥曼迪在费城交响乐团度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指挥生涯,并与该团录制了四百余张唱片。他始终保持了斯特科夫斯基任期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的最高标准和名震全球声望。他率领该团在世界各地旅行演奏,1973年曾来中国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奥曼迪保持着古典音乐界的多项纪录:1948年,他指挥了有史以来第一场由电视现场直播的交响音乐会,这比托斯卡尼尼在另一家电视台的演出早一个半小时;1979年,他与费城交响乐团录制了世界上第一张古典音乐数字唱片——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他还在全世界率先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第4交响曲》和《第1大提琴协奏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肖氏《第1交响曲》和《大提琴协奏曲》(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合作)唱片都是在作曲家的监督下录制的。中国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对于奥曼迪并不陌生,1973年,在他的率领下费城交响乐团成为近几十年来第一支访华演出的美国乐团;他还是第一位录制《黄河协奏曲》唱片的外国指挥家。 奥曼迪的指挥是建立在尊重古典传统和坚实浑厚而又细腻的演奏风格之上的,他的音乐既不飞扬浮躁,亦不畏首畏尾。尤其是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时,更是感人肺腑。奥曼迪曾经获得过世界各国授与的荣誉称号,包括美国政府的“最高平尼奖”、总统的“自由勋章”、奥地利政府的“一级艺术”和“科学荣誉十勋章”、意大利的“共和国荣誉勋章”、法国的“荣誉中校”、丹麦的“荣誉爵士”、芬兰的“白玫瑰荣誉爵士”以及十七所主要大学与音乐院校的荣誉博士学位。1985年3月12日,奥曼迪逝世,终年八十六岁。 乐团简介: 费城交响乐团(Philadelphia Orchestra),于1900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正式成立,是美国最顶尖且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团之一,以其百年历史的“费城之声”而享誉世界乐坛,名列当代十大世界交响乐团之一。 1973年9月,在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的率领下,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开启中美文化交流“破冰之旅”。此后的半个世纪里,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音乐界长期互动合作,与中国艺术家联袂演奏,与中国人民之间的音乐友谊仍在持续。2022年4月4日,PhiladelphiaOrchestra在第64届格莱美音乐颁奖礼上荣获最佳管弦乐演奏奖。2023年11月,费城交响乐团第13次来华访问,开展纪念乐团首次访华50周年演出交流活动。费城交响乐团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为马思艺(Matías Tarnopolsk)。
¥78.00
Hi-Res | FLAC | 176.4kHz/24bit 3首单曲
专辑简介: Living Stereo系列某种程度上是对古典经典的致敬,克莱本对舒曼和贝多芬的演绎无疑是这个系列的又一成功力作!从唱片封面可以看出,在演奏这些经典曲目的时候,克莱本也就是二十来岁,而这位天才钢琴家在完整复原了全曲的同时,加入里更多自己的特色和烙印。指挥家莱纳也是成就这张力作的大功臣,对于年轻的克莱本他充满的欣赏和尊重,他们的合作使这个版本的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为不少乐迷心目中的永恒。 艺术家简介: 范·克莱本(Van·Cliburn,1934.07.12~2013.02.27),美国钢琴家,生于路易斯安那州,4岁登台演出,13岁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15岁进入纽约茱莉亚学院师从Rosina·Lhevinne学琴。1958年参加原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1978年宣布退出乐坛,1987年才应里根总统之邀,在白宫为戈尔巴乔夫的到来重登乐坛。1989年曾重返苏联,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自此事业和名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2003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2年,以范·克莱本命名的国际钢琴比赛启动,每4年在得克萨斯州的沃思堡举行一次,如今已发展为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齐名的国际四大钢琴赛事之一。《卫报》在对范·克莱本的评价中称其“身为古典音乐家,而享有摇滚巨星的待遇”。
¥148.00
Hi-Res | FLAC | 176.4kHz/24bit 3首单曲
本专辑由范·克莱本演绎《贝多芬: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 No.5,Op.73“皇帝”》,弗里茨·莱纳执棒芝加哥交响乐团。 录制时间: 1961 年 5 月 4、12 日,管弦乐大厅。 艺术家简介: 范·克莱本(Van Cliburn,1934年7月12日—2013年2月27日),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美国钢琴演奏者。 他4岁登台演出,13岁在德克萨斯州的钢琴比赛上获奖后受聘于休斯敦交响乐团,15岁进入纽约茱莉亚学院师从Rosina Lhevinne学琴。1958年,参加原苏联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蜚声国际乐坛。1978年,宣布退出乐坛,1987年,才应里根总统之邀,在白宫为戈尔巴乔夫的到来重登乐坛。1989年曾重返苏联,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2003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2013年2月27日,在得克萨斯州病逝,享年78岁。 专辑简介: 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1888年12月19日—1963年11月15日),匈牙利指挥家,早年就学于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布达佩斯大学;1900年涉猎指挥,任布达佩斯民族歌剧院指挥;1922年入美国籍,任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匹茨堡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指挥,1953—1963年任芝加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在此期间,他创造出了宏大辉煌(尤以铜管的灿烂闻名)的“莱纳之声”;莱纳善于表现动态,调动出乐队丰富的色彩,以最小的动作来获得最大的效果——这是他的指挥理念,也是指挥特色;他录制的大量唱片常以“爆棚”著称;1963年因突发心脏病辞世。
¥14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