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Arditti Quartet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细川俊夫: Passage & 野平一郎: 弦乐四重奏 No.5 (384kHz DXD)
Hi-Res |
FLAC |
384kHz/24bit
11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是在当今音乐界极具影响力的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的最新录音。该乐团由艾尔文・阿尔迪蒂于 1974 年创立,凭借对现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作品的精湛诠释享誉世界,曾首演凯奇、卡特、德帕布罗、多纳托尼、杜萨潘、费尔德曼等作曲家的众多作品。自 1988 年受武满彻邀请赴日参加音乐研讨会后,乐团便开始在日本定期开展活动,演奏并录制了大量日本作品。本专辑收录了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的作品 —— 细川俊夫《Passage》的世界首次录音。高解析度录音完美捕捉了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那与空间相融、稍纵即逝却又经打磨而成的纯净音色,将其精准呈现。 乐曲介绍: 1、萨尔瓦托雷·沙里诺:《紫色法典II》(1984) 萨尔瓦托雷·沙里诺(1947- )曾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曲家,如今已跻身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之列。他在音乐中营造的魔幻氛围、对运用各种特殊演奏技巧打造沙哑音效的执着,以及独特的引用手法,无疑在当今乐坛彰显出鲜明的个性。作品标题《Codex Purpureus》意为“紫色羊皮纸手稿”。1983年创作的《Ⅰ》采用弦乐三重奏编制,而次年为克雷莫纳音乐节创作的《Ⅱ》则采用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编制。 然而,这正是沙里诺的风格,与传统的“钢琴五重奏”截然不同。其最独特之处在于钢琴的运用方式:虽然偶尔会弹奏音阶片段,但钢琴始终作为弦乐器的共鸣体,默默反射其声音,从未主动参与音乐的推进;另一方面,弦乐器则通过和声的滑音与颤音,不断营造出梦幻般的音响效果。(沼野雄司) 2、野平一郎:《弦乐四重奏曲No.5》(2015) 20世纪50年代,布列兹提出的“必须组织混乱”这一号召,对我而言是表达音乐“现代性”的不可或缺的语言;即便进入21世纪,它依然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这一理念超越现实的呼喊,逐渐深入虚无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构成音乐的常规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存在的只是对声音或声响的“冲动”之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是我创作史上最“负面”、最“否定”的音乐。这是否标志着我心中弦乐四重奏的终结?全曲由三个长度相近的乐章组成,需连续演奏。 第一个乐章呈现出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极弱音的厚重和声中,标记为“furieux”(狂暴)的“愤怒发作”“怒火爆发”段落不规则地穿插其中。声音始终伴随内部波动,从未真正平静。 第二个乐章传统上可归类为谐谑曲,它以一个简单的上行节奏型为支撑,或许可称之为螺旋形式——当某个方向的展开结束时,便会重置回初始状态,再以另一种不同的展开方式描绘出新的圆环。“展开”一词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只存在对数字节奏的虚无感。节奏在此虽借助演奏者自身的能量,却仅以数字化的突兀变化呈现。唯有在最后标记为“摇摆”的段落中,人类感知的生动节奏才得以显现,但音乐本质上仍保持着“虚无”的爵士风格。第三个乐章再次呈现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宁静的和弦回响中,部分乐器试图发出声音,却更像是语言形成前的本能冲动。结尾处标注“在葬礼的氛围中”,各乐器交替呈现常规音域与高音域泛音的旋律,共同构成追悼的旋律。音乐进一步弱化,一种阴郁的葬礼合唱片段通过四人的颤音断断续续地浮现。乐曲以“出口处”为标记,迎来一种暂时性的终结。此时,各演奏者或依次、或分组演奏上行音型,各自结束乐曲:首先是大提琴手庄重奏毕,接着两位小提琴手起初从容演奏,最终悄然消逝。最后留在舞台上的中提琴手摇摇晃晃地踱步,灯光也随之渐渐暗下。弦乐四重奏的未来,仿佛就像每位成员各持己见一般,在分歧中悄然远去。(野平一郎) 3、克塞纳基斯:《阿凯亚》(1986) 雅尼斯·克塞纳基斯(1922-2001)是一位出生于罗马尼亚、青年时代在父母的故乡希腊度过、二战后定居巴黎的作曲家。他曾参与反抗纳粹的运动,后在希腊内战中受伤(一只眼睛失明),这些严酷的经历仿佛被直接镌刻在他的音乐中,使他的作品在20世纪音乐史上呈现出罕见的激烈特质。这部《阿凯亚》是1986年应“巴黎秋季音乐节”委约,为阿尔迪蒂四重奏团与克劳德·埃尔费创作的作品,标题意为“治疗、治愈”。作品以钢琴宏大的琶音开篇,弦乐器随后以和弦的楔形音加入。紧接着,舞曲风格的固定音型(奥斯蒂纳托)、带有即兴色彩的小提琴与钢琴旋律,以及以奇特平衡呈现的上下行音阶等元素接连涌现,共同构筑出混杂的音响效果。乐曲中时而飘荡着类似旋法(带有冲绳民谣风格)的音调,这是克塞纳基斯80年代诸多作品的共同特征。最终,音乐进入类似尾声的段落,力量逐渐消散,在宁静中结束这场约15分钟的听觉旅程。(沼野雄司) 4、细川俊夫:《Passage四重奏》 为弦乐四重奏而作(2019年首演)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科隆爱乐乐团委托我以贝多芬的对话笔记(因贝多芬失聪,与人交流时需通过手写文字提问,笔记中收录了他的文字回复)为素材,创作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我认为,无论人们提出何种问题,他的回答似乎都来自与提问者截然不同的维度。因此,我试图通过音乐表现“回答穿透提问者、飞向另一维度”的过程。“音乐是连接此世与彼世、现实与梦境的‘通道’”——这一理念促使我将作品命名为“passage”。请仔细聆听声音,缓缓穿行于这条通道:通道中存在诸多空白(沉默)的空间,当我们体验这些空白时,声音景观中便会浮现出富有深度的景致。乐曲始终重复着渐强与渐弱的波动,既似海浪起伏,又如呼吸往复。在这条描绘圆环(螺旋)的时间漩涡中,旋律片段诞生、解体,最终消融于海浪般的波动里。而在结尾部分,音乐化作哀歌般的旋律,由四件乐器共同编织出柔和的纹理。这部作品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献给首演者阿尔迪蒂四重奏团。(细川俊夫) 5、利盖蒂:《弦乐四重奏曲No.2》(1968) 作为历史上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尔德·奥尔的亲戚,且学生时代唯一系统学习过的乐器是大提琴的杰尔吉·利盖蒂(1923-2006)而言,“弦乐四重奏曲”似乎是一个对他而言格外重要的音乐体裁。这部《第二号》创作于《第一号》完成14年后,既凝结了他流亡匈牙利后进行的各类实验成果,也真实反映了1968年这一节点上,作曲家正处于风格发展期的创作状态。第一乐章或许是利盖蒂作品中无调性特征最为突出的段落。旋律元素的匮乏、静与动的极端对比、和声的频繁运用、节奏感的稀薄,以及试图均衡使用12个音高的音高设计等,均体现了战后前卫风格的典型特征。第二乐章则呈现出与前一乐章相呼应又相对立的性格:四件装弱音器的乐器以升G音为起点逐渐扩散,过程中某些音符通过col legno(用弓杆敲击琴弦)等演奏技巧被微妙强调,从而营造出细腻的阴影效果。乐章后半部分则呈现出佩德雷茨基式的音响,包含各类拨弦、乐器敲击、伴有滑音的音群等元素。 第三乐章采用利盖蒂擅长的手法,将不同速度的拨弦同音重复层层叠加。第四乐章呈现出类似巴托克四重奏曲的变形风格,带有粗野的音响特质。其音高设计基本采用集群式结构,且每小节节奏变化的非常规结构,成功营造出断续的时间感。以弱音为主的第五乐章,以“在指板上”指定的细微动作所营造的摇曳效果为基调。由于四件乐器的垂直线条并未完美契合,乐章最终在一种略带焦躁的情绪中收尾。(沼野雄司) 艺术家团体介绍: 阿迪蒂四重奏由艾尔文·阿迪蒂创立,1974 年于伦敦开启演艺活动。该四重奏专注于当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的作品,已参与超过 50 部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包括凯奇、卡特、德斯潘、费尔曼、德・帕布洛等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曾斩获 1992 年国际评论家奖、皇家爱乐协会奖,以及 1999 年恩斯特・冯・西门子奖等重要奖项。自 1988 年受邀参加由武满彻主办的 “今日音乐节” 起,阿迪蒂四重奏开始在日本展开活动。 艾尔文·阿迪蒂1953年生于伦敦,16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1976年,他加入伦敦交响乐团,两年后(25岁时)成为该乐团的联合首席小提琴手。1980年,为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学生时代便已组建的阿迪蒂四重奏团,他选择离开乐团。 过去十年间,艾尔文·阿迪蒂首演了大量专为他创作的大型作品,其中包括克塞纳基斯的《Orkh》、细川俊夫的《Landscape III》(均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以及费尔内霍夫的《Terrain》、弗朗切斯科尼的《Riti Neurali》、狄龙的《Vernal Showers》和哈维的《Scena》(均为小提琴与室内乐团作品)。他曾与众多知名乐团及室内乐团合作,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国家管弦乐团、阿斯科室内乐团、新室内乐团、勋伯格室内乐团、伦敦室内乐团与康特尚普斯室内乐团等。近期演出中,他与鹿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绎了利盖蒂的《小提琴协奏曲》,还与海牙驻地乐团合作呈现了杜蒂耶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录音领域,除与阿迪蒂四重奏团共同录制超过100张CD外,艾尔文·阿迪蒂的独奏录音目录亦令人瞩目。他录制的卡特、埃斯特拉达、费尔内霍夫、多纳托尼等作曲家的独奏小提琴作品,以及诺诺的《遥远》,均由蒙塔涅唱片公司发行并屡获殊荣。他为美国Mode唱片公司录制的凯奇《弗里曼练习曲》(《Freeman Etudes》)独奏小提琴作品,作为凯奇小提琴音乐全集系列的一部分,已载入音乐史册。 此外,他与莫斯科爱乐乐团在莫斯科合作录制的贝里奥、克谢纳基斯及米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已收录于瑞典Bis唱片公司的专辑中。 拉尔夫・埃勒斯(中提琴)是伦敦最受追捧的中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圣保罗,1989 年斩获南美音乐比赛大奖,随后在南美多地与众多乐团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演奏协奏曲。他在欧洲继续深造期间,先后师从诺布子・伊马伊与托马斯・里布尔,之后作为普尔钦奈拉四重奏团成员活跃了三年,期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广泛演出。他还曾与多个当代乐团合作,包括法兰克福现代乐团、奥地利新音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2003 年 1 月,拉尔夫・埃勒斯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卢卡斯·费尔斯(大提琴)是当今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他与克劳斯·胡伯、赫尔穆特·拉赫曼、沃尔夫冈·里姆、萨尔瓦托雷·斯查里诺、贝阿特·富尔尔等作曲家保持着紧密合作,催生出多部专为他创作的作品。 卢卡斯·费尔斯最初在巴塞尔和苏黎世师从罗尔夫·洛瑟学习大提琴,还曾参与安东尼奥·贾尼格罗、西格弗里德·帕尔姆、布鲁诺·卡尼诺等大师的大师班。作为备受赞誉的“探索乐团”(Ensemble Recherché)的创始成员——该乐团以专攻新音乐为特色,他积极推动了当代室内乐与乐团音乐的发展。目前,收录其独奏及室内乐作品的CD已超过30张,充分展现出他广泛的音乐曲目涉猎。 阿肖特·萨尔基相(小提琴)最初在故乡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阿拉·博格丹扬学习,之后在吕贝克音乐学院深造,期间主要师从小提琴家玛丽亚·埃格霍夫和弦乐四重奏导师沃尔特·莱文,此外还曾在科隆音乐学院跟随米哈埃拉·马丁学习。 作为吕贝克新音乐团的联合创始人,他经常与作曲班学生合作,首演为小提琴或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新作品。自2002年起,阿肖特·萨尔基相成为巴黎当代音乐团(EIC)成员,与皮埃尔·布列兹、乔治·库塔格、布莱恩·费尔尼霍夫等众多作曲家有过合作。2005年6月,阿肖特·萨尔基相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278.00
细川俊夫: Passage & 野平一郎: 弦乐四重奏 No.5 (11.2MHz DSD)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11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是在当今音乐界极具影响力的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的最新录音。该乐团由艾尔文・阿尔迪蒂于 1974 年创立,凭借对现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作品的精湛诠释享誉世界,曾首演凯奇、卡特、德帕布罗、多纳托尼、杜萨潘、费尔德曼等作曲家的众多作品。自 1988 年受武满彻邀请赴日参加音乐研讨会后,乐团便开始在日本定期开展活动,演奏并录制了大量日本作品。本专辑收录了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的作品 —— 细川俊夫《Passage》的世界首次录音。高解析度录音完美捕捉了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那与空间相融、稍纵即逝却又经打磨而成的纯净音色,将其精准呈现。 乐曲介绍: 1、萨尔瓦托雷·沙里诺:《紫色法典II》(1984) 萨尔瓦托雷·沙里诺(1947- )曾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曲家,如今已跻身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之列。他在音乐中营造的魔幻氛围、对运用各种特殊演奏技巧打造沙哑音效的执着,以及独特的引用手法,无疑在当今乐坛彰显出鲜明的个性。作品标题《Codex Purpureus》意为“紫色羊皮纸手稿”。1983年创作的《Ⅰ》采用弦乐三重奏编制,而次年为克雷莫纳音乐节创作的《Ⅱ》则采用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编制。 然而,这正是沙里诺的风格,与传统的“钢琴五重奏”截然不同。其最独特之处在于钢琴的运用方式:虽然偶尔会弹奏音阶片段,但钢琴始终作为弦乐器的共鸣体,默默反射其声音,从未主动参与音乐的推进;另一方面,弦乐器则通过和声的滑音与颤音,不断营造出梦幻般的音响效果。(沼野雄司) 2、野平一郎:《弦乐四重奏曲No.5》(2015) 20世纪50年代,布列兹提出的“必须组织混乱”这一号召,对我而言是表达音乐“现代性”的不可或缺的语言;即便进入21世纪,它依然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这一理念超越现实的呼喊,逐渐深入虚无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构成音乐的常规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存在的只是对声音或声响的“冲动”之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是我创作史上最“负面”、最“否定”的音乐。这是否标志着我心中弦乐四重奏的终结?全曲由三个长度相近的乐章组成,需连续演奏。 第一个乐章呈现出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极弱音的厚重和声中,标记为“furieux”(狂暴)的“愤怒发作”“怒火爆发”段落不规则地穿插其中。声音始终伴随内部波动,从未真正平静。 第二个乐章传统上可归类为谐谑曲,它以一个简单的上行节奏型为支撑,或许可称之为螺旋形式——当某个方向的展开结束时,便会重置回初始状态,再以另一种不同的展开方式描绘出新的圆环。“展开”一词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只存在对数字节奏的虚无感。节奏在此虽借助演奏者自身的能量,却仅以数字化的突兀变化呈现。唯有在最后标记为“摇摆”的段落中,人类感知的生动节奏才得以显现,但音乐本质上仍保持着“虚无”的爵士风格。第三个乐章再次呈现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宁静的和弦回响中,部分乐器试图发出声音,却更像是语言形成前的本能冲动。结尾处标注“在葬礼的氛围中”,各乐器交替呈现常规音域与高音域泛音的旋律,共同构成追悼的旋律。音乐进一步弱化,一种阴郁的葬礼合唱片段通过四人的颤音断断续续地浮现。乐曲以“出口处”为标记,迎来一种暂时性的终结。此时,各演奏者或依次、或分组演奏上行音型,各自结束乐曲:首先是大提琴手庄重奏毕,接着两位小提琴手起初从容演奏,最终悄然消逝。最后留在舞台上的中提琴手摇摇晃晃地踱步,灯光也随之渐渐暗下。弦乐四重奏的未来,仿佛就像每位成员各持己见一般,在分歧中悄然远去。(野平一郎) 3、克塞纳基斯:《阿凯亚》(1986) 雅尼斯·克塞纳基斯(1922-2001)是一位出生于罗马尼亚、青年时代在父母的故乡希腊度过、二战后定居巴黎的作曲家。他曾参与反抗纳粹的运动,后在希腊内战中受伤(一只眼睛失明),这些严酷的经历仿佛被直接镌刻在他的音乐中,使他的作品在20世纪音乐史上呈现出罕见的激烈特质。这部《阿凯亚》是1986年应“巴黎秋季音乐节”委约,为阿尔迪蒂四重奏团与克劳德·埃尔费创作的作品,标题意为“治疗、治愈”。作品以钢琴宏大的琶音开篇,弦乐器随后以和弦的楔形音加入。紧接着,舞曲风格的固定音型(奥斯蒂纳托)、带有即兴色彩的小提琴与钢琴旋律,以及以奇特平衡呈现的上下行音阶等元素接连涌现,共同构筑出混杂的音响效果。乐曲中时而飘荡着类似旋法(带有冲绳民谣风格)的音调,这是克塞纳基斯80年代诸多作品的共同特征。最终,音乐进入类似尾声的段落,力量逐渐消散,在宁静中结束这场约15分钟的听觉旅程。(沼野雄司) 4、细川俊夫:《Passage四重奏》 为弦乐四重奏而作(2019年首演)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科隆爱乐乐团委托我以贝多芬的对话笔记(因贝多芬失聪,与人交流时需通过手写文字提问,笔记中收录了他的文字回复)为素材,创作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我认为,无论人们提出何种问题,他的回答似乎都来自与提问者截然不同的维度。因此,我试图通过音乐表现“回答穿透提问者、飞向另一维度”的过程。“音乐是连接此世与彼世、现实与梦境的‘通道’”——这一理念促使我将作品命名为“passage”。请仔细聆听声音,缓缓穿行于这条通道:通道中存在诸多空白(沉默)的空间,当我们体验这些空白时,声音景观中便会浮现出富有深度的景致。乐曲始终重复着渐强与渐弱的波动,既似海浪起伏,又如呼吸往复。在这条描绘圆环(螺旋)的时间漩涡中,旋律片段诞生、解体,最终消融于海浪般的波动里。而在结尾部分,音乐化作哀歌般的旋律,由四件乐器共同编织出柔和的纹理。这部作品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献给首演者阿尔迪蒂四重奏团。(细川俊夫) 5、利盖蒂:《弦乐四重奏曲No.2》(1968) 作为历史上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尔德·奥尔的亲戚,且学生时代唯一系统学习过的乐器是大提琴的杰尔吉·利盖蒂(1923-2006)而言,“弦乐四重奏曲”似乎是一个对他而言格外重要的音乐体裁。这部《第二号》创作于《第一号》完成14年后,既凝结了他流亡匈牙利后进行的各类实验成果,也真实反映了1968年这一节点上,作曲家正处于风格发展期的创作状态。第一乐章或许是利盖蒂作品中无调性特征最为突出的段落。旋律元素的匮乏、静与动的极端对比、和声的频繁运用、节奏感的稀薄,以及试图均衡使用12个音高的音高设计等,均体现了战后前卫风格的典型特征。第二乐章则呈现出与前一乐章相呼应又相对立的性格:四件装弱音器的乐器以升G音为起点逐渐扩散,过程中某些音符通过col legno(用弓杆敲击琴弦)等演奏技巧被微妙强调,从而营造出细腻的阴影效果。乐章后半部分则呈现出佩德雷茨基式的音响,包含各类拨弦、乐器敲击、伴有滑音的音群等元素。 第三乐章采用利盖蒂擅长的手法,将不同速度的拨弦同音重复层层叠加。第四乐章呈现出类似巴托克四重奏曲的变形风格,带有粗野的音响特质。其音高设计基本采用集群式结构,且每小节节奏变化的非常规结构,成功营造出断续的时间感。以弱音为主的第五乐章,以“在指板上”指定的细微动作所营造的摇曳效果为基调。由于四件乐器的垂直线条并未完美契合,乐章最终在一种略带焦躁的情绪中收尾。(沼野雄司) 艺术家团体介绍: 阿迪蒂四重奏由艾尔文·阿迪蒂创立,1974 年于伦敦开启演艺活动。该四重奏专注于当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的作品,已参与超过 50 部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包括凯奇、卡特、德斯潘、费尔曼、德・帕布洛等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曾斩获 1992 年国际评论家奖、皇家爱乐协会奖,以及 1999 年恩斯特・冯・西门子奖等重要奖项。自 1988 年受邀参加由武满彻主办的 “今日音乐节” 起,阿迪蒂四重奏开始在日本展开活动。 艾尔文·阿迪蒂1953年生于伦敦,16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1976年,他加入伦敦交响乐团,两年后(25岁时)成为该乐团的联合首席小提琴手。1980年,为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学生时代便已组建的阿迪蒂四重奏团,他选择离开乐团。 过去十年间,艾尔文·阿迪蒂首演了大量专为他创作的大型作品,其中包括克塞纳基斯的《Orkh》、细川俊夫的《Landscape III》(均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以及费尔内霍夫的《Terrain》、弗朗切斯科尼的《Riti Neurali》、狄龙的《Vernal Showers》和哈维的《Scena》(均为小提琴与室内乐团作品)。他曾与众多知名乐团及室内乐团合作,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国家管弦乐团、阿斯科室内乐团、新室内乐团、勋伯格室内乐团、伦敦室内乐团与康特尚普斯室内乐团等。近期演出中,他与鹿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绎了利盖蒂的《小提琴协奏曲》,还与海牙驻地乐团合作呈现了杜蒂耶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录音领域,除与阿迪蒂四重奏团共同录制超过100张CD外,艾尔文·阿迪蒂的独奏录音目录亦令人瞩目。他录制的卡特、埃斯特拉达、费尔内霍夫、多纳托尼等作曲家的独奏小提琴作品,以及诺诺的《遥远》,均由蒙塔涅唱片公司发行并屡获殊荣。他为美国Mode唱片公司录制的凯奇《弗里曼练习曲》(《Freeman Etudes》)独奏小提琴作品,作为凯奇小提琴音乐全集系列的一部分,已载入音乐史册。 此外,他与莫斯科爱乐乐团在莫斯科合作录制的贝里奥、克谢纳基斯及米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已收录于瑞典Bis唱片公司的专辑中。 拉尔夫・埃勒斯(中提琴)是伦敦最受追捧的中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圣保罗,1989 年斩获南美音乐比赛大奖,随后在南美多地与众多乐团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演奏协奏曲。他在欧洲继续深造期间,先后师从诺布子・伊马伊与托马斯・里布尔,之后作为普尔钦奈拉四重奏团成员活跃了三年,期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广泛演出。他还曾与多个当代乐团合作,包括法兰克福现代乐团、奥地利新音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2003 年 1 月,拉尔夫・埃勒斯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卢卡斯·费尔斯(大提琴)是当今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他与克劳斯·胡伯、赫尔穆特·拉赫曼、沃尔夫冈·里姆、萨尔瓦托雷·斯查里诺、贝阿特·富尔尔等作曲家保持着紧密合作,催生出多部专为他创作的作品。 卢卡斯·费尔斯最初在巴塞尔和苏黎世师从罗尔夫·洛瑟学习大提琴,还曾参与安东尼奥·贾尼格罗、西格弗里德·帕尔姆、布鲁诺·卡尼诺等大师的大师班。作为备受赞誉的“探索乐团”(Ensemble Recherché)的创始成员——该乐团以专攻新音乐为特色,他积极推动了当代室内乐与乐团音乐的发展。目前,收录其独奏及室内乐作品的CD已超过30张,充分展现出他广泛的音乐曲目涉猎。 阿肖特·萨尔基相(小提琴)最初在故乡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阿拉·博格丹扬学习,之后在吕贝克音乐学院深造,期间主要师从小提琴家玛丽亚·埃格霍夫和弦乐四重奏导师沃尔特·莱文,此外还曾在科隆音乐学院跟随米哈埃拉·马丁学习。 作为吕贝克新音乐团的联合创始人,他经常与作曲班学生合作,首演为小提琴或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新作品。自2002年起,阿肖特·萨尔基相成为巴黎当代音乐团(EIC)成员,与皮埃尔·布列兹、乔治·库塔格、布莱恩·费尔尼霍夫等众多作曲家有过合作。2005年6月,阿肖特·萨尔基相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238.00
细川俊夫: Passage & 野平一郎: 弦乐四重奏 No.5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1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是在当今音乐界极具影响力的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的最新录音。该乐团由艾尔文・阿尔迪蒂于 1974 年创立,凭借对现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作品的精湛诠释享誉世界,曾首演凯奇、卡特、德帕布罗、多纳托尼、杜萨潘、费尔德曼等作曲家的众多作品。自 1988 年受武满彻邀请赴日参加音乐研讨会后,乐团便开始在日本定期开展活动,演奏并录制了大量日本作品。本专辑收录了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的作品 —— 细川俊夫《Passage》的世界首次录音。高解析度录音完美捕捉了阿尔迪蒂弦乐四重奏团那与空间相融、稍纵即逝却又经打磨而成的纯净音色,将其精准呈现。 乐曲介绍: 1、萨尔瓦托雷·沙里诺:《紫色法典II》(1984) 萨尔瓦托雷·沙里诺(1947- )曾是一位鲜为人知的作曲家,如今已跻身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之列。他在音乐中营造的魔幻氛围、对运用各种特殊演奏技巧打造沙哑音效的执着,以及独特的引用手法,无疑在当今乐坛彰显出鲜明的个性。作品标题《Codex Purpureus》意为“紫色羊皮纸手稿”。1983年创作的《Ⅰ》采用弦乐三重奏编制,而次年为克雷莫纳音乐节创作的《Ⅱ》则采用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编制。 然而,这正是沙里诺的风格,与传统的“钢琴五重奏”截然不同。其最独特之处在于钢琴的运用方式:虽然偶尔会弹奏音阶片段,但钢琴始终作为弦乐器的共鸣体,默默反射其声音,从未主动参与音乐的推进;另一方面,弦乐器则通过和声的滑音与颤音,不断营造出梦幻般的音响效果。(沼野雄司) 2、野平一郎:《弦乐四重奏曲No.5》(2015) 20世纪50年代,布列兹提出的“必须组织混乱”这一号召,对我而言是表达音乐“现代性”的不可或缺的语言;即便进入21世纪,它依然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这一理念超越现实的呼喊,逐渐深入虚无的世界。这部作品中几乎看不到构成音乐的常规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存在的只是对声音或声响的“冲动”之类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是我创作史上最“负面”、最“否定”的音乐。这是否标志着我心中弦乐四重奏的终结?全曲由三个长度相近的乐章组成,需连续演奏。 第一个乐章呈现出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极弱音的厚重和声中,标记为“furieux”(狂暴)的“愤怒发作”“怒火爆发”段落不规则地穿插其中。声音始终伴随内部波动,从未真正平静。 第二个乐章传统上可归类为谐谑曲,它以一个简单的上行节奏型为支撑,或许可称之为螺旋形式——当某个方向的展开结束时,便会重置回初始状态,再以另一种不同的展开方式描绘出新的圆环。“展开”一词仅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只存在对数字节奏的虚无感。节奏在此虽借助演奏者自身的能量,却仅以数字化的突兀变化呈现。唯有在最后标记为“摇摆”的段落中,人类感知的生动节奏才得以显现,但音乐本质上仍保持着“虚无”的爵士风格。第三个乐章再次呈现极端的静与动的对比。在宁静的和弦回响中,部分乐器试图发出声音,却更像是语言形成前的本能冲动。结尾处标注“在葬礼的氛围中”,各乐器交替呈现常规音域与高音域泛音的旋律,共同构成追悼的旋律。音乐进一步弱化,一种阴郁的葬礼合唱片段通过四人的颤音断断续续地浮现。乐曲以“出口处”为标记,迎来一种暂时性的终结。此时,各演奏者或依次、或分组演奏上行音型,各自结束乐曲:首先是大提琴手庄重奏毕,接着两位小提琴手起初从容演奏,最终悄然消逝。最后留在舞台上的中提琴手摇摇晃晃地踱步,灯光也随之渐渐暗下。弦乐四重奏的未来,仿佛就像每位成员各持己见一般,在分歧中悄然远去。(野平一郎) 3、克塞纳基斯:《阿凯亚》(1986) 雅尼斯·克塞纳基斯(1922-2001)是一位出生于罗马尼亚、青年时代在父母的故乡希腊度过、二战后定居巴黎的作曲家。他曾参与反抗纳粹的运动,后在希腊内战中受伤(一只眼睛失明),这些严酷的经历仿佛被直接镌刻在他的音乐中,使他的作品在20世纪音乐史上呈现出罕见的激烈特质。这部《阿凯亚》是1986年应“巴黎秋季音乐节”委约,为阿尔迪蒂四重奏团与克劳德·埃尔费创作的作品,标题意为“治疗、治愈”。作品以钢琴宏大的琶音开篇,弦乐器随后以和弦的楔形音加入。紧接着,舞曲风格的固定音型(奥斯蒂纳托)、带有即兴色彩的小提琴与钢琴旋律,以及以奇特平衡呈现的上下行音阶等元素接连涌现,共同构筑出混杂的音响效果。乐曲中时而飘荡着类似旋法(带有冲绳民谣风格)的音调,这是克塞纳基斯80年代诸多作品的共同特征。最终,音乐进入类似尾声的段落,力量逐渐消散,在宁静中结束这场约15分钟的听觉旅程。(沼野雄司) 4、细川俊夫:《Passage四重奏》 为弦乐四重奏而作(2019年首演)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科隆爱乐乐团委托我以贝多芬的对话笔记(因贝多芬失聪,与人交流时需通过手写文字提问,笔记中收录了他的文字回复)为素材,创作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我认为,无论人们提出何种问题,他的回答似乎都来自与提问者截然不同的维度。因此,我试图通过音乐表现“回答穿透提问者、飞向另一维度”的过程。“音乐是连接此世与彼世、现实与梦境的‘通道’”——这一理念促使我将作品命名为“passage”。请仔细聆听声音,缓缓穿行于这条通道:通道中存在诸多空白(沉默)的空间,当我们体验这些空白时,声音景观中便会浮现出富有深度的景致。乐曲始终重复着渐强与渐弱的波动,既似海浪起伏,又如呼吸往复。在这条描绘圆环(螺旋)的时间漩涡中,旋律片段诞生、解体,最终消融于海浪般的波动里。而在结尾部分,音乐化作哀歌般的旋律,由四件乐器共同编织出柔和的纹理。这部作品由高崎艺术剧场与科隆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献给首演者阿尔迪蒂四重奏团。(细川俊夫) 5、利盖蒂:《弦乐四重奏曲No.2》(1968) 作为历史上著名小提琴家莱奥波尔德·奥尔的亲戚,且学生时代唯一系统学习过的乐器是大提琴的杰尔吉·利盖蒂(1923-2006)而言,“弦乐四重奏曲”似乎是一个对他而言格外重要的音乐体裁。这部《第二号》创作于《第一号》完成14年后,既凝结了他流亡匈牙利后进行的各类实验成果,也真实反映了1968年这一节点上,作曲家正处于风格发展期的创作状态。第一乐章或许是利盖蒂作品中无调性特征最为突出的段落。旋律元素的匮乏、静与动的极端对比、和声的频繁运用、节奏感的稀薄,以及试图均衡使用12个音高的音高设计等,均体现了战后前卫风格的典型特征。第二乐章则呈现出与前一乐章相呼应又相对立的性格:四件装弱音器的乐器以升G音为起点逐渐扩散,过程中某些音符通过col legno(用弓杆敲击琴弦)等演奏技巧被微妙强调,从而营造出细腻的阴影效果。乐章后半部分则呈现出佩德雷茨基式的音响,包含各类拨弦、乐器敲击、伴有滑音的音群等元素。 第三乐章采用利盖蒂擅长的手法,将不同速度的拨弦同音重复层层叠加。第四乐章呈现出类似巴托克四重奏曲的变形风格,带有粗野的音响特质。其音高设计基本采用集群式结构,且每小节节奏变化的非常规结构,成功营造出断续的时间感。以弱音为主的第五乐章,以“在指板上”指定的细微动作所营造的摇曳效果为基调。由于四件乐器的垂直线条并未完美契合,乐章最终在一种略带焦躁的情绪中收尾。(沼野雄司) 艺术家团体介绍: 阿迪蒂四重奏由艾尔文·阿迪蒂创立,1974 年于伦敦开启演艺活动。该四重奏专注于当代音乐及 20 世纪初的作品,已参与超过 50 部作品的世界首演,其中包括凯奇、卡特、德斯潘、费尔曼、德・帕布洛等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曾斩获 1992 年国际评论家奖、皇家爱乐协会奖,以及 1999 年恩斯特・冯・西门子奖等重要奖项。自 1988 年受邀参加由武满彻主办的 “今日音乐节” 起,阿迪蒂四重奏开始在日本展开活动。 艾尔文·阿迪蒂1953年生于伦敦,16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深造。1976年,他加入伦敦交响乐团,两年后(25岁时)成为该乐团的联合首席小提琴手。1980年,为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学生时代便已组建的阿迪蒂四重奏团,他选择离开乐团。 过去十年间,艾尔文·阿迪蒂首演了大量专为他创作的大型作品,其中包括克塞纳基斯的《Orkh》、细川俊夫的《Landscape III》(均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以及费尔内霍夫的《Terrain》、弗朗切斯科尼的《Riti Neurali》、狄龙的《Vernal Showers》和哈维的《Scena》(均为小提琴与室内乐团作品)。他曾与众多知名乐团及室内乐团合作,包括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德国青年爱乐乐团、国家管弦乐团、阿斯科室内乐团、新室内乐团、勋伯格室内乐团、伦敦室内乐团与康特尚普斯室内乐团等。近期演出中,他与鹿特丹爱乐乐团合作演绎了利盖蒂的《小提琴协奏曲》,还与海牙驻地乐团合作呈现了杜蒂耶的《小提琴协奏曲》。 在录音领域,除与阿迪蒂四重奏团共同录制超过100张CD外,艾尔文·阿迪蒂的独奏录音目录亦令人瞩目。他录制的卡特、埃斯特拉达、费尔内霍夫、多纳托尼等作曲家的独奏小提琴作品,以及诺诺的《遥远》,均由蒙塔涅唱片公司发行并屡获殊荣。他为美国Mode唱片公司录制的凯奇《弗里曼练习曲》(《Freeman Etudes》)独奏小提琴作品,作为凯奇小提琴音乐全集系列的一部分,已载入音乐史册。 此外,他与莫斯科爱乐乐团在莫斯科合作录制的贝里奥、克谢纳基斯及米拉的小提琴协奏曲,已收录于瑞典Bis唱片公司的专辑中。 拉尔夫・埃勒斯(中提琴)是伦敦最受追捧的中提琴演奏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圣保罗,1989 年斩获南美音乐比赛大奖,随后在南美多地与众多乐团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并演奏协奏曲。他在欧洲继续深造期间,先后师从诺布子・伊马伊与托马斯・里布尔,之后作为普尔钦奈拉四重奏团成员活跃了三年,期间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广泛演出。他还曾与多个当代乐团合作,包括法兰克福现代乐团、奥地利新音乐乐团及伦敦交响乐团。2003 年 1 月,拉尔夫・埃勒斯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卢卡斯·费尔斯(大提琴)是当今乐坛最杰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他与克劳斯·胡伯、赫尔穆特·拉赫曼、沃尔夫冈·里姆、萨尔瓦托雷·斯查里诺、贝阿特·富尔尔等作曲家保持着紧密合作,催生出多部专为他创作的作品。 卢卡斯·费尔斯最初在巴塞尔和苏黎世师从罗尔夫·洛瑟学习大提琴,还曾参与安东尼奥·贾尼格罗、西格弗里德·帕尔姆、布鲁诺·卡尼诺等大师的大师班。作为备受赞誉的“探索乐团”(Ensemble Recherché)的创始成员——该乐团以专攻新音乐为特色,他积极推动了当代室内乐与乐团音乐的发展。目前,收录其独奏及室内乐作品的CD已超过30张,充分展现出他广泛的音乐曲目涉猎。 阿肖特·萨尔基相(小提琴)最初在故乡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师从阿拉·博格丹扬学习,之后在吕贝克音乐学院深造,期间主要师从小提琴家玛丽亚·埃格霍夫和弦乐四重奏导师沃尔特·莱文,此外还曾在科隆音乐学院跟随米哈埃拉·马丁学习。 作为吕贝克新音乐团的联合创始人,他经常与作曲班学生合作,首演为小提琴或弦乐四重奏创作的新作品。自2002年起,阿肖特·萨尔基相成为巴黎当代音乐团(EIC)成员,与皮埃尔·布列兹、乔治·库塔格、布莱恩·费尔尼霍夫等众多作曲家有过合作。2005年6月,阿肖特·萨尔基相加入阿迪蒂四重奏团。
¥23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