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si Björling

暂无描述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23首单曲
专辑介绍: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v)1945年后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珍贵录音,这些由他自费委托录制的演出素材,曾被遗忘在纽约住所顶层,1986年由他捐赠给耶鲁大学,经好友汤姆·弗罗斯特整理后,精选出其唱片目录中未收录的作品,最终汇成两张专辑。 其中,巴赫《托卡塔》是霍洛维茨演奏“未经改编”巴赫作品的唯一现存录音,他以近乎古尔德式的清晰度诠释,又融入独特的霍洛维茨式焦虑感;克莱门蒂作品的演绎展现出比同时期音乐更宽广的动态范围,《A大调奏鸣曲》(作品36,第1号)中的温柔快板与欢快急板,印证了他并非1953年才“发现”克莱门蒂的传闻;肖邦作品呈现鲜明对比——《幻想曲》(作品49)因节奏、句法与结构的扭曲成为罕见的“欠佳表现”,而其他肖邦作品则延续了他大胆宏伟、技术无懈可击的典型风格;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简洁优雅见长,尤其是李斯特《安慰曲》的和弦处理堪称奇迹;拉赫玛尼诺夫《练习曲》作为收尾,以宣叙调般的张力演绎,中段近乎失控的段落尤为突出。 录音音质存在差异,从门德尔松的模糊到李斯特的近乎完美不等,且因这些拷贝是目前已知唯一版本,不可避免地带有表面噪音,但这些划痕恰是大师本人留下的独特印记,为听众打开一扇窥见霍洛维茨艺术探索的珍贵窗口。 艺术家介绍: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别尔迪切夫或基辅,1989年11月5日逝世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是一位俄裔美国钢琴家,以浪漫主义传统为根基,凭借无懈可击的技巧和近乎管弦乐般的音色闻名于世。关于霍洛维茨的具体出生地,传记作者们在别尔迪切夫与基辅之间存有争议,相关记载已颇为详尽。他12岁进入基辅音乐学院学习,学生时代更倾向于作曲,而非举办音乐会。直到一战与俄罗斯革命爆发,家庭陷入贫困,他才于1922年在今日的哈尔科夫举办了首场音乐会。20岁时,他在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连续举办23场独奏会,演出曲目超过200部且无重复,由此在苏联确立了声誉。此后,他在欧洲和美国的巡演中均取得巨大成功。 1933年,霍洛维茨与阿图罗·托斯卡尼尼的女儿万达结婚;1940年定居美国,1944年正式入籍。1953年至1965年间,他完全退出音乐会舞台,但仍继续录制唱片。此后,他的几次回归都成为音乐界的重要事件:包括缺席12年后重返美国音乐会舞台,以及1974年、1981年的短暂复出。1982年,他时隔31年再度巡回欧洲,为职业生涯添上重要一笔;1986年,他返回苏联举办两场音乐会;1987年在欧洲的系列独奏会则是他最后的巡演。1989年,霍洛维茨在美国逝世,安葬于意大利米兰的托斯卡尼尼家族墓地。
¥78.00
FLAC | 44.1kHz/16bit 26首单曲
专辑介绍: “在三大男高音之前,有位伟大的瑞典男高音——于1960年离世、享年49岁的尤西·比约林(Jussi Björling)。他的音色明亮而阳光,其间又带着一丝饱含情感的泪意,所传递的感染力,不亚于甚至超过其他男高音用无数抽泣与刻意效果堆砌出的表达。 他1955年9月24日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早已声名远扬;而这张专辑还收录了该音乐会中九首从未公开的曲目,这些曲目当初要么因不适合原始黑胶唱片的收录需求,要么因其他原因被略去。比约林能在任何音量下演唱,声音始终稳如磐石,他的乐感与音乐才华,也一如既往地无可挑剔。 我实在想不出,托斯蒂的《理想佳人》(Ideale)还能被演绎得如此温柔,《冰凉的小手》(Che gelida manina)还能如此富有诗意;新发现的格里格、西贝柳斯与索博格的歌曲,虽以歌剧演唱家的风格呈现——而非艺术歌曲演唱家的路数——但想必没人会对此有怨言。比约林的粉丝应当立刻去聆听这张专辑;而对于那些在他之后(或是在其他男高音的时代中)才接触歌剧的人来说,这定会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惊艳体验。这是一张必听之作。” ——罗伯特·莱文 艺术家介绍: 尤西·比约林(Jussi Björling)于1911年出生在瑞典达拉纳省的博尔伦格市(位于斯德哥尔摩西北220公里处),成长于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大卫·比约林是一位男高音歌手兼声乐教师,从孩子们幼年时便着力培养他们的嗓音——比约林与兄长奥勒、戈斯塔三兄弟早在1915年就于教堂完成了首次公开演出。此后,他们随父亲在瑞典各地巡回演出,并在1919至1921年间赴美国巡演,期间于1920年录制了六张唱片,早早展现出音乐天赋。 1928年,比约林进入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学习,声乐技艺日益精进。1930年8月,他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完成正式首演,开启歌剧生涯;而早在1929年,他便以男高音身份录制唱片,1930年又留下了第一张歌剧唱片,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1931年,比约林在哥本哈根蒂沃利音乐厅的独唱音乐会中实现突破,首次在瑞典以外的地区获得广泛认可。此后,他持续活跃于斯德哥尔摩歌剧院,接连出演《威廉·退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1931年)、《弄臣》《爱的魔药》(1932年)、《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托斯卡》(1933年)等经典歌剧,并不断拓展角色范围——1934年演绎《假面舞会》《浮士德》等,1935年挑战《乡村骑士》《阿依达》等,1936年又出演《丑角》《蝴蝶夫人》,逐步成为歌剧院的核心演员。同时,他录制了大量瑞典语唱片,涵盖流行歌曲、轻歌剧选段,甚至以“埃里克·奥德”为笔名录制舞曲,展现出多元的音乐表现力。1937年,他的艺术足迹进一步扩展:春季赴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展开长期巡演;秋季在伦敦举办首次独唱音乐会后,转战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包括广播音乐会、独唱音乐会及在芝加哥的美国歌剧首演。而在瑞典本土,他在斯坎森、格罗纳伦等露天音乐会的定期演出,也印证了其超高人气。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男高音之一,尤西·比约林以明亮通透、兼具情感张力的音色闻名,其艺术生涯虽因1960年(享年49岁)的离世而戛然终止,却为古典音乐界留下了无数经典录音与舞台记忆,成为跨越时代的声乐传奇。
¥7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