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
我碰到了问题
我有改进建议
我对这些比较满意
我的反馈
×
选择问题类型
页面布局
内容描述
图片
以上都不是
0/500字
Toggle navigation
我的音乐
客户端下载
0
购物车
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车中还没有音乐,赶紧选购吧!
0张专辑,0首单曲
请登录
中国
请先登录即刻领取更多优惠
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登录
密码登录
忘记密码
手机校验码登录
获取校验码
短信校验码登录
密码登录
新浪微博
百度ID
腾讯QQ
微信
手机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索尼精选服务条款》
手机号码注册
<返回登录
找回密码
重设密码
<返回登录
提示
您已经成功添加商品到购物车
继续购买
购买了该张专辑的用户还喜欢以下专辑
专辑名字
价格
请输入优惠券兑换码 :
兑换
温馨提示:在优惠券“未使用”一栏中查看您所兑换的优惠券。因系统升级,如果您有未使用的优惠码将自动转变为优惠券兑换码继续使用。
我的消息
* 网页端仅支持查看, 如需操作请
下载APP
加载中...
`
`
设置为已读
首页
|
排行榜
|
厂牌专区
|
所有分类
|
流媒体会员
Bavarian Radio Chorus,Munich Radio Orchestra,Joseph R. Olefirowicz
暂无描述
所有专辑
全选
曲目
专辑
格式
时长
价格
试听
全选
全选
劳里德森:永恒之光(Lauridsen: Lux Aeterna)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介绍: 《劳里德森:永恒之光》是一张汇聚当代合唱音乐精髓的专辑,由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联袂演绎,约瑟夫・R・奥利菲罗维奇执棒,于 2025 年 7 月 4 日由 BR Klassik 唱片公司发行。作为 20 世纪末超越兰德尔・汤普森、成为美国最常被演出的合唱作曲家,劳里德森的创作深植于音乐史传统与个人艺术哲思。《永恒之光》创作于 1997 年,延续了其经典圣咏《O Magnum Mysterium》的宁静抒情风格,却又在历史维度中开辟了独特表达 —— 作品以多段拉丁文文本(含《安魂弥撒》选段)为基石,每个乐章均紧扣 “光” 的意象,将希望、安慰等普世情感熔铸其中,恰如洛杉矶大师合唱团指挥保罗・萨拉穆诺维奇所言,是一部 “绵延不绝的圣咏”。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与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的演绎,精准捕捉了作品中 “圣咏式的连贯线条” 与 “文艺复兴对位技法” 的精妙平衡 —— 从开篇 “入场式(Introitus)” 的主题铺陈,到四声部卡农段落的层次交织,再到终章 “阿门,永恒之光(Agnus Dei - Lux aeterna)” 的庄严升华,每一处处理都彰显着对作曲家 “融合诗歌与音乐” 理念的深刻理解。这张专辑不仅是劳里德森 “以音乐追寻深层真理” 艺术观的绝佳载体,更让听众得以在 30 分钟的听觉旅程中,触摸当代合唱音乐与中世纪、文艺复兴传统的精神联结,感受 “光” 这一永恒意象在音乐史长河中的回响。 作曲家介绍: 莫滕・劳里德森(Morten Lauridsen)是当代备受严肃合唱指挥家与观众尊重推崇的作曲家。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周末版》、彼得・鲁滕伯格的《第一艺术》及 KCET 的《生活与时代》均曾专题报道过他及其作品。《华尔街日报》指出,他的圣咏《O Magnum Mysterium》是当代音乐中最常演出的作品之一,销量在出版商 220 年历史中超过其他任何作品;尼克・斯特里普尔在《20 世纪合唱音乐》中提到,到 20 世纪末,他已超越兰德尔・汤普森,成为最常被演出的美国合唱作曲家。劳里德森 1943 年 2 月 27 日出生于华盛顿州科尔法克斯,曾在惠特曼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学习,期间在南加州大学合唱团的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其作品还未及征求反馈便被安排演出。他曾跟随英戈尔夫・达尔和哈尔西・史蒂文斯学习高级作曲,1967 年加入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教职,1992-2002 年任该校作曲系主任,1994-2001 年担任洛杉矶大师合唱团驻团作曲家,作曲生涯长达四十五年。他常年往返于南加州与家乡太平洋西北部,每年夏天会退居华盛顿州海岸外偏远岛屿的水边小屋。 他的代表作《永恒之光》(1997)是一部大型合唱 / 管弦乐作品,创作始于 1993 年完成《玫瑰之歌》后,1994 年初曾搁置转而创作《O Magnum Mysterium》。该作品延续了《O Magnum Mysterium》的宁静与简洁抒情风格,以多个拉丁文来源文本为基础(含《安魂弥撒》),每个乐章均有 “光” 的引用,核心是希望、安慰、善与光明等普世象征,被洛杉矶大师合唱团指挥保罗・萨拉穆诺维奇视为绵延不绝的圣咏。劳里德森称,作品虽未明确引用单一圣咏旋律,但连贯的旋律线条和类似圣咏的句法结构植根于圣咏文献,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手法亦随处可见,如基于教会调式的主题、协和音为主的和声语言(呼应帕莱斯特里纳和维多利亚的圣乐风格),以及四声部卡农等对位技法。 艺术家及团体简介: 巴伐利亚广播合唱团(Cho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成立于 1946 年,凭借独特的音质同质性和风格多样性享誉全球,涵盖从中世纪弥撒到当代作品、从清唱剧到歌剧的所有合唱领域。其演出重点包括大型合唱交响乐、当代声乐音乐。自 1998 年起,合唱团在慕尼黑举办自己的成功音乐会系列,还定期通过首演在 musica viva 和订阅音乐会中展现特色,与作曲家阿沃・帕尔特保持特殊艺术联系,鲁佩特・胡贝尔也在其节目中有“特别注目”的音乐之夜呈现。自2023年秋季起,西蒙・拉特尔爵士担任合唱团和交响乐团指挥;2022 年夏季起,彼得・迪克斯特拉(曾于2005-2016年担任此职)任合唱团艺术总监。此外,合唱团通过 BR 合唱团和 ARD 媒体库的数字服务接触更多观众。在演出方面,合唱团重视在巴伐利亚广播电台广播区域的存在,是阿尔岑弗兰克音乐节、帕绍欧洲周等活动的常客,2023年与巴伐利亚交响乐团合作的大型合唱音乐会 cOHRwürmer 首演于弗兰肯地区,2024年进入第二轮;同时也走进欧洲重要音乐中心,定期参与萨尔茨堡、卢塞恩等节庆活动。欧洲顶级交响乐团如柏林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等都珍视与该合唱团的合作,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西蒙・拉特尔爵士、安德里斯・尼尔森斯等众多知名人士。 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Munich Radio Orchestra),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成立于1952年,历经7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支艺术风格极为广泛的乐团,凭借其多样性在慕尼黑的乐团界占据重要地位。 乐团的演出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周日音乐会中的歌剧音乐会、以 20/21 世纪宗教音乐为主题的“Paradisi gloria”系列、搭配教育性配套节目的儿童与青少年音乐会、周三音乐会中的趣味主题之夜以及电影音乐演出等。同时,乐团不断尝试将交响乐与爵士乐和其他跨界项目融合,尽显与时俱进的特质。在首席指挥方面,第一任首席指挥是“高级娱乐音乐”大师维尔纳·施密特·博尔克(1952-1967)。其继任者库尔特・艾希霍恩(1967-1975)呈现了传奇的奥尔夫循环。之后,海因茨・瓦尔贝格(1975-1981)、兰贝托・加德利(1982-1985)、朱塞佩・帕塔内(1988-1989)、罗伯托・阿巴多(1992-1998)等接力,他们在重视歌剧的同时,也拓宽了广播音乐会和散步音乐会中器乐领域的视野。1998 年至2004年,马塞洛・维奥蒂担任首席指挥,他偏爱法国和意大利歌剧曲目,2000 年圣年创立的 “天堂之荣耀” 音乐会系列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乌尔夫・席(2006-2017担任艺术总监期间,通过在“Paradisi gloria”首演委约作品及在歌剧和轻歌剧领域的重新发掘,为乐团增添新亮点。自2017/2018音乐季起,克罗地亚人伊万・雷普西奇担任首席指挥,在他的推动下,乐团聘请驻团艺术家,2024/2025赛季的驻场艺术家是小号手马蒂亚斯・霍夫斯。2021/2022音乐季伊始,乐团首次任命帕特里克・哈恩为首席客座指挥,他在古典音乐节目或 “太空之夜音乐会” 中展现出广泛才能。 约瑟夫・R・奥莱菲罗维奇(Joseph R. Olefirowicz)1972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梅瑟恩。他在伊萨卡学院攻读音乐剧与歌剧指挥学位,毕业后作为伯恩斯坦《在城里》欧洲巡演乐团的成员来到欧洲。之后,他担任杜塞尔多夫卡普托尔剧院副指挥,并于 1995 年在纽约奥斯威戈歌剧院首次执棒,指挥了梅诺蒂的《媒介》和舒曼的《mighty casey》。2003年,奥莱菲罗维奇在诺尔登豪森歌剧院完成欧洲歌剧首演,指挥了切鲁比尼的《洛多伊斯卡》,之后又指挥了威尔第的《阿依达》。随后,他担任第一乐队指挥,借此机会与洛赫 - 索恩德豪森乐团合作,涉猎了广泛的歌剧、轻歌剧、音乐剧、芭蕾舞和交响乐作品。2005年,他因两项工作获得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艾美工艺奖:一是担任 NBC/Hallmark 电视电影《圣诞颂歌》(门肯和阿伦斯作品)的音乐和合唱监督,二是与布达佩斯电影乐团合作担任录音钢琴师。2006年,国际媒体将其评为“轻歌剧指挥家年度人物”,这源于他在诺尔登豪森首次复排本纳茨基1925年的轻歌剧《三剑客》,完成了该作品的战后首演。 作为客座指挥,奥莱菲罗维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工作,曲目涵盖广泛。与他在音乐会上合作过的艺术家包括露西亚・阿里伯蒂、费鲁奇奥・富尔兰内托、安吉丽卡・基尔施拉格、KS 珍妮弗・奥洛林、克里斯汀・布鲁尔、米哈伊尔・普列特涅夫、阿尔宾娜・沙吉穆里托娃以及托尼奖得主保罗・索特等。
¥128.00
杰克·鲁内斯塔德: 地球交响曲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荣获艾美奖的专辑《地球交响曲》,是由格莱美提名作曲家杰克·鲁内斯塔德(Jake Runestad)与歌词作家托德·博斯(Todd Boss)共同创作的一部开创性合唱交响曲。作品由五个部分组成,以“后人类纪”的“地球母亲”视角展开,通过戏剧化的独白描绘了地球对人类的希望、对人类力量的觉醒、被人类摧毁的命运、对失落的哀悼以及最终的复苏。通过将地球拟人化,《地球交响曲》使我们得以从一个跨越时空的广角视野深入审视自己的羞愧、内疚、责任、潜力与救赎,并以全新的方式探讨当前最紧迫的环境问题。 作曲家简介: 杰克·鲁内斯塔德(Jake Runestad),作曲家、指挥家,致力于通过音乐推动积极变革。他的音乐作品被全球广泛演出,曾获得2022年艾美奖音乐创作奖,并两度获得格莱美奖提名,代表作有《The Hope of Loving》《Dreams of the Fallen》《A Silence Haunts Me.》等。他的作品涉及管弦乐、管乐队、合唱团、室内乐及歌剧等多种形式,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情感,如心理健康、性别平等等。Runestad曾与全球多家顶级乐团合作,其作品在卡内基音乐厅等著名场所演出。 指挥家简介: 丹尼斯·孔泰(Denis Comtet)出生于1970年,法国凡尔赛人。他在圣莫尔音乐学院师从加斯顿·利泰兹学习管风琴,后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在米歇尔·沙彭的指导下获得1989年管风琴专业的最高奖,并在J.科尔内尔的指导下获得钢琴伴奏专业的同类荣誉。 孔泰曾与法国多个顶尖音乐机构合作,包括法国广播合唱团与管弦乐团、巴黎管弦乐团、Accentus室内合唱团等,并活跃于早期音乐演奏团体如“Les Talens Lyriques”和“洛桑室内乐团”。他也致力于当代音乐,与当代音乐团体如“Ensemble Contemporain”等合作,参与了多部新作的首演。孔泰是巴黎圣弗朗索瓦·泽维尔教堂主风琴师,并教授伴奏课程。 乐团简介: 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Munich Radio Orchestra),经过70多年的发展,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泛艺术范围的乐团。乐团除了参与周日音乐会上由著名声乐独奏家表演的歌剧,以及展示20世纪和21世纪神圣音乐的 "荣耀天堂 "系列,还表演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和青少年音乐会,以及名为 "星期三音乐会 "的娱乐性主题音乐会,并参与电影配乐。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掌握着时代的脉搏,这一点足以从乐团定期举办的经典与流行向交汇的活动中找到证明。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