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pold Stokowski

暂无描述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带领美国交响乐团(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的作品,包含了《第四号交响曲》及《罗伯特·勃朗宁序曲》。《罗伯特·勃朗宁序曲》是一首大胆、坚韧、复杂的音乐,充满了强烈的对比、沉郁的哀怨或空灵的神秘,突然被澎湃的管弦乐风暴打破。这首乐曲几乎没有引文,也没有对美国故事和声音的常见引用,而这些正是艾夫斯许多著名作品的特点。这首序曲充满了密集、抽象的复调,从程式上看,它是帕拉塞尔苏斯炼金术公式的音乐反映。序曲以缓慢、幽怨的引子开场,木管乐器逐渐取代了低沉的弦乐。随后,一段狂暴的快板进行曲爆发出艾夫斯所有的多重技巧,嘶吼、澎湃,似乎永远都在向前和向上推进。随后,以马勒式丰富的弦乐合唱开始的一组变奏曲取代了快板。进行曲再次出现,进入紧张的赋格终曲。 乐团简介: 美国交响乐团(American Symphony Orchestra)由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于1962年创建,其宗旨是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价格合理的交响乐。音乐总监莱昂·博特斯坦(Leon Botstein)在1992年加入美国国家交响乐团后,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使命,他创作了从视觉艺术、文学、宗教和历史的角度探索音乐的主题音乐会,并重新演绎了一些观众从未有过机会现场聆听的罕见作品。 指挥家简介: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美籍波兰指挥家;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音乐学院;1905年去美国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乐队;组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挥风格豪华壮丽,对比强烈,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作曲家简介: 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 Ives),美国作曲家,被公认为美国在二十世纪最卓越的作曲家之一。艾夫斯的父亲是军乐队长,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多调性、微分音、演奏中的音响与空间关系等有深入研究。在艾夫斯童年时,经常让其以一个调歌唱,他以另一个调伴奏,这种多调性训练对其日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艾夫斯14岁成为其所在州最年轻的教堂管风琴手,1894年进入耶鲁大学,师从帕克(H. Parker),在校创作了《第一交响曲》、《第一弦乐四重奏》和一些管风琴曲。1947年由于创作《第三交响曲》而获普利策奖。
¥7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RCA的“LIVINGSTEREO”系列是深爱发烧友喜爱的古典唱片系列,该系列唱片绝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录音,也就是立体声录音刚出现的时代。斯托科夫斯基指挥演奏的这张《狂想曲》既是RCA的“LIVINGSTEREO”系列中最杰出的录音之一。 斯托科夫斯基是著名的“管弦乐音响魔术师”,最喜欢在指挥乐曲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幅改动乐团配置与乐谱的配器,营造出极有个人特色的神奇管弦效果。另外,斯托科夫斯基算得上是个标准的音响发烧友,他对发展录音技术的事业非常热衷,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参与了贝尔实验室关于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最早实践采用立体声技术的先驱。 艺术家简介: 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年4月18日-1977年9月13日);美籍波兰指挥家;在牛津大学皇后学院毕业后,入伦敦音乐学院;1905年去美国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任费城管弦乐团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采而著称的乐队;组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斯托科夫斯基的指挥风格豪华壮丽,对比强烈,充分发挥了乐队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15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29首单曲
剧情简介: 元朝时的一个公主图兰朵(蒙古语意思为“温暖”dulaan)为了报祖先暗夜被掳走之仇,下令如果有个男人可以猜出她的三个谜语,她会嫁给他;如猜错,便处死。三年下来,已经有多个没运气的人丧生。流亡元朝的鞑靼王子卡拉夫(Calaf)与父亲帖木儿和侍女柳儿在北京城重逢后,即看到猜谜失败遭处决的波斯王子和亲自监斩的图兰朵。卡拉夫王子被图兰朵公主的美貌吸引,不顾父亲、柳儿和三位大臣的反对来应婚,答对了所有问题,原来这三道谜题的答案分别是“希望”、“鲜血”和“图兰朵”。但图兰朵拒绝认输,向父皇耍赖,不愿嫁给卡拉夫王子,于是王子自己出了一道谜题,只要公主若在天亮前得知他的名字,卡拉夫不但不娶公主,还愿意被处死。公主捉到了王子的父亲帖木儿和丫鬟柳儿,并且严刑逼供。柳儿自尽以示保守秘密。卡拉夫借此指责图兰朵十分无情。天亮时,公主尚未知道王子之名,但王子的强吻融化了她冰般冷漠的心,而王子也把真名告诉了公主。公主也没公布王子的真名,反而公告天下下嫁王子,王子的名字叫“爱(Amora)---蒙古语为“恋人或者太平的意思””。
¥188.00
Hi-Res | FLAC | 176.4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1-4: RCA Victor交响乐团 (RCA Victor Symphony Orchestra) 5-6: AIR交响乐团 (Symphony of the Air) 指挥:利奥波德·史托考夫斯基 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是深爱发烧友喜爱的古典唱片系列,该系列唱片绝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录音,也就是立体声录音刚出现的时代。令人佩服的是,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唱片几乎每一张都有优异的录音效果,它们都是当年RCA用AMPEX300磁带录音机、NEUMANN U-47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录制的。 史托考夫斯基指挥演奏的这张《狂想曲》既是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中最杰出的录音之一。《狂想曲》收录了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No.2》、埃乃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斯美塔那的《莫尔道河》和《被出卖的新嫁娘》序曲、瓦格纳的《唐豪塞》序曲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前奏曲等管弦乐作品。史托科夫斯基是著名的“管弦乐音响魔术师”,最喜欢在指挥乐曲时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幅改动乐团配置与乐谱的配器,营造出极有个人特色的神奇管弦效果。此外,他对发展录音技术的事业非常热衷,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参与了贝尔实验室关于立体声录音技术的研究工作,是最早实践采用立体声技术的先驱。 这张录音充分地将史托科夫斯对管弦乐演奏的观念反映出来,Track 1《匈牙利狂想曲》中,乐曲开始不到5秒钟,那厚重丰满的弦乐齐奏,保证能使任何首次聆听的乐迷惊叹不已。如果你特别喜爱听大型管音乐,那这张《狂想曲》绝不会让你失望! 录音时间: 1&2: 1960年2月7日 3&4: 1960年2月18日 5&6: 1961年4月20日和21日 纽约曼哈顿中心
¥14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