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

 全选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由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1856年至1861年之间创作。1861年在汉堡首演,由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演奏钢琴。它也于1862年11月16日在维也纳演出,勃拉姆斯与赫尔梅斯伯格四重奏乐团合作,并亲自演奏钢琴。它和大多数的钢琴四重奏一样,也是为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 《学院庆典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作品80,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对相互对比的音乐会序曲中的一首,另一首是《悲剧序曲(Tragic Overture)》,作品81。勃拉姆斯在1880年的夏天创作了这部作品,以此向授予他哲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弗罗茨瓦夫大学致敬。 艺术家简介: 克劳迪奥·范德利(Claudio Vandelli),意大利指挥家,出生于米兰,并在那里学习钢琴、单簧管和指挥。之后,他跟安东尼·佩(Antony Pay)继续学习单簧管,跟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和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继续学习指挥。从20岁起,他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致力于寻找年轻、有天赋的音乐家,并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的管弦乐手。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的音乐路线。勃拉姆斯创作过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钢琴家,首演过许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当时不少杰出的音乐家一起合作,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勃拉姆斯是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曾毁掉他的部分作品.也有一些未发表的作品。
¥238.00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由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1856年至1861年之间创作。1861年在汉堡首演,由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演奏钢琴。它也于1862年11月16日在维也纳演出,勃拉姆斯与赫尔梅斯伯格四重奏乐团合作,并亲自演奏钢琴。它和大多数的钢琴四重奏一样,也是为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 《学院庆典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作品80,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对相互对比的音乐会序曲中的一首,另一首是《悲剧序曲(Tragic Overture)》,作品81。勃拉姆斯在1880年的夏天创作了这部作品,以此向授予他哲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弗罗茨瓦夫大学致敬。 艺术家简介: 克劳迪奥·范德利(Claudio Vandelli),意大利指挥家,出生于米兰,并在那里学习钢琴、单簧管和指挥。之后,他跟安东尼·佩(Antony Pay)继续学习单簧管,跟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和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继续学习指挥。从20岁起,他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致力于寻找年轻、有天赋的音乐家,并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的管弦乐手。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的音乐路线。勃拉姆斯创作过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钢琴家,首演过许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当时不少杰出的音乐家一起合作,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勃拉姆斯是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曾毁掉他的部分作品.也有一些未发表的作品。
¥23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G小调第一钢琴四重奏》,作品25,由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1856年至1861年之间创作。1861年在汉堡首演,由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演奏钢琴。它也于1862年11月16日在维也纳演出,勃拉姆斯与赫尔梅斯伯格四重奏乐团合作,并亲自演奏钢琴。它和大多数的钢琴四重奏一样,也是为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而作。 《学院庆典序曲(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作品80,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一对相互对比的音乐会序曲中的一首,另一首是《悲剧序曲(Tragic Overture)》,作品81。勃拉姆斯在1880年的夏天创作了这部作品,以此向授予他哲学荣誉博士学位的弗罗茨瓦夫大学致敬。 艺术家简介: 克劳迪奥·范德利(Claudio Vandelli),意大利指挥家,出生于米兰,并在那里学习钢琴、单簧管和指挥。之后,他跟安东尼·佩(Antony Pay)继续学习单簧管,跟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Sergiu Celibidache)和卡尔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继续学习指挥。从20岁起,他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致力于寻找年轻、有天赋的音乐家,并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的管弦乐手。 作曲家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大部分的创作时期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汉斯·冯·彪罗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的音乐路线。勃拉姆斯创作过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乐及合唱曲。勃拉姆斯本身是炫技钢琴家,首演过许多自己的作品。勃拉姆斯也和当时不少杰出的音乐家一起合作,包括钢琴演奏家克拉拉·舒曼以及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勃拉姆斯的很多作品已成为现代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勃拉姆斯是不妥协的完美主义者,曾毁掉他的部分作品.也有一些未发表的作品。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4首单曲
专辑简介: 《c小调第一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创作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花了至少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其手稿可追溯到1854年。勃拉姆斯本人宣称,这部交响曲从最初的手稿到最后的润色,历时21年,即1855年至1876年。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一交响曲》掉以轻心。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此又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此专辑由久石让和日本顶级年轻演奏家组成的“未来经典乐团”(Future Orchestra Classics)一起完成演奏,他们清晰而富有活力地表达了一个充满新发现的勃拉姆斯。 艺术家简介: 久石让,1950年12月6日出生于日本中野市,日本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1992年,久石让凭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获得第十五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优秀音乐奖。1999年,由久石让配乐的《幽灵公主》获得第17届JASRAC奖铜奖。2001年,久石让为《千与千寻》创作配乐,并获得日本第56届每日映书大赏音乐赏,新世纪东京国际动画大赏音乐奖及美国国际电影动画学会“最佳原著音乐奖”。2002年,由久石让担任音乐创作的《千与千寻》获得第30届安妮奖最佳动画音乐奖。2004年,凭借《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日本东京国际动画大赏“最佳音乐”和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原创音乐奖”。2005年,凭借《欢迎来到东莫村》获得第四届大韩民国电影大奖最优秀音乐奖。2008年,由久石让担当音乐监制的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奖”。2008年4月13日,久石让参加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由久石让配乐的《姨妈的后代生活》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2009年,久石让凭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 “最佳原创音乐奖”。2010年,为电影《让子弹飞》配乐。2011年,凭借《恶人》获得第34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2015年2月25日,举办“世纪音乐大师—久石让”音乐演奏会。2018年,凭借《明月几时有》荣获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168.00
Hi-Res | DSD256 | 11.2MHz/1bit 16首单曲
*目前市面上仅有少部分音频播放器型号支持11.2MHz/1bit DSD品质播放, 请您在购买前提前确认。 媒体评价: “迪费恩德(De Vriend)在强调音乐质朴性的同时,严谨地把控着管弦乐队的细节——这种热情与节制的独特平衡,让人联想到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的乡下生活图画。” ——《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 Magazine)》2016年9月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首指挥家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亲选的勃拉姆斯小型管弦乐作品,即《第一号小夜曲》和《海顿主题变奏曲》,是作曲家古典风格的代表之作。海牙爱乐乐团采用了许多颇具历史渊源的演奏习惯,如少量弦乐与号角的颤音,创造了一种多变且充满活力的音响感。 指挥家简介: 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自2006年起担任荷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带领乐团成为了荷兰音乐界的一张名片。他们录制过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和门德尔松的作品,还进行过奥芬巴赫和马勒部分作品的首演。在演奏18及19世纪作品时,乐团使用了大量古乐器,展现出独特的声音质感。此外,迪费恩德还是布拉班特管弦乐团的常驻客座指挥,曾执棒如荷兰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和海牙爱乐乐团等。迪费恩德受到世界各国一流乐团的欢迎和好评,曾多次赴中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等地任乐团客座指挥。
¥238.00
Hi-Res | FLAC | 352.8kHz/24bit 16首单曲
媒体评价: “迪费恩德(De Vriend)在强调音乐质朴性的同时,严谨地把控着管弦乐队的细节——这种热情与节制的独特平衡,让人联想到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的乡下生活图画。” ——《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 Magazine)》2016年9月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首指挥家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亲选的勃拉姆斯小型管弦乐作品,即《第一号小夜曲》和《海顿主题变奏曲》,是作曲家古典风格的代表之作。海牙爱乐乐团采用了许多颇具历史渊源的演奏习惯,如少量弦乐与号角的颤音,创造了一种多变且充满活力的音响感。 指挥家简介: 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自2006年起担任荷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带领乐团成为了荷兰音乐界的一张名片。他们录制过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和门德尔松的作品,还进行过奥芬巴赫和马勒部分作品的首演。在演奏18及19世纪作品时,乐团使用了大量古乐器,展现出独特的声音质感。此外,迪费恩德还是布拉班特管弦乐团的常驻客座指挥,曾执棒如荷兰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和海牙爱乐乐团等。迪费恩德受到世界各国一流乐团的欢迎和好评,曾多次赴中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等地任乐团客座指挥。
¥23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6首单曲
媒体评价: “迪费恩德(De Vriend)在强调音乐质朴性的同时,严谨地把控着管弦乐队的细节——这种热情与节制的独特平衡,让人联想到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的乡下生活图画。” ——《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 Magazine)》2016年9月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首指挥家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亲选的勃拉姆斯小型管弦乐作品,即《第一号小夜曲》和《海顿主题变奏曲》,是作曲家古典风格的代表之作。海牙爱乐乐团采用了许多颇具历史渊源的演奏习惯,如少量弦乐与号角的颤音,创造了一种多变且充满活力的音响感。 指挥家简介: 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自2006年起担任荷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带领乐团成为了荷兰音乐界的一张名片。他们录制过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和门德尔松的作品,还进行过奥芬巴赫和马勒部分作品的首演。在演奏18及19世纪作品时,乐团使用了大量古乐器,展现出独特的声音质感。此外,迪费恩德还是布拉班特管弦乐团的常驻客座指挥,曾执棒如荷兰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和海牙爱乐乐团等。迪费恩德受到世界各国一流乐团的欢迎和好评,曾多次赴中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等地任乐团客座指挥。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而在音乐会最后,乐团带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更是让在场观众流下了泪水。 艺术家简介: 上岡敏之(Toshiyuki Kamioka),日本指挥家、钢琴家,于1960年9月20日出生,1984年以来主要在德国生活和工作。他生于东京,于1979年至1983年在东京国立美术和音乐大学学习指挥、作曲、钢琴和小提琴,1982年获阿塔卡奖。 乐团简介: 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日语:新日本フィルハーモニー交響楽団)是日本东京的一支管弦乐团,是日本交响乐团联盟(日语:日本オーケストラ連盟)的正式成员之一。乐团于1972年创立,由小泽征尔担当桂冠荣誉指挥,现由上岡敏之担任指挥。墨田三声音乐厅(日语:すみだトリフォニーホール)是新日本爱乐交响乐团的主要演出场馆。 厂牌简介: Octavia Records是日本知名唱片制作工坊,旗下有EXTON、CRYSTON和TRITON三个唱片子品牌,主要发行古典音乐专辑,旗下大部分录音均采用DSD标准直接灌录而成,带着“对音质不妥协”的坚持,打造出一张张纯正的原生DSD录音,受到了专业乐评人和发烧友的热烈追捧。
¥16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6首单曲
*目前市面上仅有少部分音频播放器型号支持2.8MHz/1bit DSD品质播放, 请您在购买前提前确认。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是2019年春秋两季在大阪举行的由指挥家尾高忠明(Tadaaki Otaka)和大阪爱乐乐团(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带来的勃拉姆斯专场演出。当你聆听这张专辑时,有仿佛眨眼就会错过的富含情感的时刻。在他发自内心的指挥中,涌现出了热情和深邃的音乐,他始终洋溢着高昂的情绪。 指挥家简介: 生于1947年的尾高忠明(Tadaaki Otaka)是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指挥科教授,日本新一代杰出的指挥家 。2010年起担任日本NHK交响乐团常任指挥;2010年9月起担任日本新国立剧场的音乐总监;2010年1月起担任墨尔本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2004年5月起担任札幌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96年起担任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的名誉指挥。 作为日本最出名的指挥家之一,尾高忠明的首场演出是于1971年同NHK交响乐团一起进行的,随后,他以常任指挥的身份执棒东京爱乐乐团长达二十年之久。他在英国担任多个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1987年,尾高忠明先生成为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里的评论:“在同这个交响乐团合作的八年时间里,尾高忠明让威尔士惊奇。”除了英国以外,他在最近的音乐季受邀同鹿特丹爱乐乐团、班贝克爱乐乐团,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华沙爱乐乐团,卑尔根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荷兰爱乐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等乐团进行合作演出。 乐团简介: 大阪爱乐乐团(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成立于1947年,原名关西交响乐团,1960年改组更名为大阪爱乐乐团。自乐团成立至2001年,大阪爱乐的创始人朝比奈隆(Takshi Asahina)担任音乐总监长达55年,他造就了大阪爱乐乐团的个性与魅力的象征。大阪爱乐乐团足迹遍布日本各地以及欧洲、北美、韩国等地。
¥15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16首单曲
媒体评价: “迪费恩德(De Vriend)在强调音乐质朴性的同时,严谨地把控着管弦乐队的细节——这种热情与节制的独特平衡,让人联想到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Bruegel Pieter)的乡下生活图画。” ——《留声机杂志(Gramophone Magazine)》2016年9月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两首指挥家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亲选的勃拉姆斯小型管弦乐作品,即《第一号小夜曲》和《海顿主题变奏曲》,是作曲家古典风格的代表之作。海牙爱乐乐团采用了许多颇具历史渊源的演奏习惯,如少量弦乐与号角的颤音,创造了一种多变且充满活力的音响感。 指挥家简介: 迪费恩德(Jan Willem de Vriend)自2006年起担任荷兰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总监,带领乐团成为了荷兰音乐界的一张名片。他们录制过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和门德尔松的作品,还进行过奥芬巴赫和马勒部分作品的首演。在演奏18及19世纪作品时,乐团使用了大量古乐器,展现出独特的声音质感。此外,迪费恩德还是布拉班特管弦乐团的常驻客座指挥,曾执棒如荷兰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和海牙爱乐乐团等。迪费恩德受到世界各国一流乐团的欢迎和好评,曾多次赴中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法国等地任乐团客座指挥。
¥12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4首单曲
*目前市面上仅有少部分音频播放器型号支持2.8MHz/1bit DSD品质播放, 请您在购买前提前确认。如您的设备暂时无法支持DSD播放,建议选购FLAC版 专辑简介: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创作的交响曲。 勃拉姆斯花了至少十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其草图可追溯到1854年。勃拉姆斯本人宣称,这部交响曲从草图到最后的润色,历时21年,即1855年至1876年。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一交响曲》掉以轻心。这部作品是勃拉姆斯创作的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此又被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此专辑由久石让和日本顶级年轻演奏家组成的“未来经典乐团”(Future Orchestra Classics)一起完成演奏,他们清晰而富有活力地表达了一个充满新发现的勃拉姆斯。 艺术家简介: 久石让,1950年12月6日出生于日本中野市,日本音乐人、作曲家、钢琴家。毕业于日本国立音乐大学。1992年,久石让凭借《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获得第十五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优秀音乐奖。1999年,由久石让配乐的《幽灵公主》获得第17届JASRAC奖铜奖。2001年,久石让为《千与千寻》创作配乐,并获得日本第56届每日映书大赏音乐赏,新世纪东京国际动画大赏音乐奖及美国国际电影动画学会“最佳原著音乐奖”。2002年,由久石让担任音乐创作的《千与千寻》获得第30届安妮奖最佳动画音乐奖。2004年,凭借《哈尔的移动城堡》获得日本东京国际动画大赏“最佳音乐”和美国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原创音乐奖”。2005年,凭借《欢迎来到东莫村》获得第四届大韩民国电影大奖最优秀音乐奖。2008年,由久石让担当音乐监制的电影《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奖”。2008年4月13日,久石让参加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由久石让配乐的《姨妈的后代生活》获得“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2009年,久石让凭借《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获得日本电影金像奖 “最佳原创音乐奖”。2010年,为电影《让子弹飞》配乐。2011年,凭借《恶人》获得第34届日本电影金像奖“最佳音乐奖”。2015年2月25日,举办“世纪音乐大师—久石让”音乐演奏会。2018年,凭借《明月几时有》荣获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158.00
Hi-Res | FLAC | 48kHz/24bit 6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是Lars Vogt与皇家北方交响乐团(The Royal Northern Sinfonia)合作的勃拉姆斯协奏曲系列的第二张专辑。曲目包括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钢琴独奏作品《亨德尔变奏曲 Op.24》。《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的第二首,也是他一生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曲家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1881年7月完成此曲。1881年11月9日,这部协奏曲在布达佩斯歌舞会场音乐厅作首次世界公演,勃拉姆斯亲自担任独奏。写这部作品时,勃拉姆斯48岁,可以说是处于创作的巅峰。这部协奏曲的4个乐章,分别展现了4种不同的性格,从激越如火到柔情似水,触及到了各个方面的情感。这部协奏曲具有勃拉姆斯厚重的风格,有大量的和弦,技术艰深,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列“世界三大最难钢琴协奏曲”。时至今日,这部作品已列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之列,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甚至认为没有别的钢琴作品比它更伟大了。《亨德尔变奏曲 Op.24》是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首作品创作于勃拉姆斯的早年,主题乐句以巴洛克风格创作,但接下来的变奏曲却反映出浪漫乐派的精神。 艺术家简介: 德国钢琴家拉斯•沃格特(Lars Vogt)是同时代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1970年出生于德国小镇迪伦,1990年获得利兹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因而备受关注。沃格特以精湛的技巧和广泛的演奏曲目著称,从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和勃拉姆斯,到格里格的浪漫主义作品,柴可夫斯基和拉赫马尼诺夫的协奏曲,甚至鲁托斯拉夫斯基等人的现代作品都有涉猎。近年来,沃格特作为一名指挥家与管弦乐紧密队合作,并于2015年9月开始在盖茨黑德担任皇家北部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 在长达25年的演奏生涯中,沃格特曾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管弦乐队合作过,包括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柏林德累斯顿音乐厅、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伯明翰交响乐团、约克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和巴黎交响乐团。 他也与一些世界上最着名的指挥家合作过,包括克劳迪奥·阿巴多、丹尼尔·哈丁、马里斯·詹森、帕瓦·耶尔沃、安德里斯·尼尔森、西蒙·克莱特爵士和罗宾·蒂恰蒂。他与柏林爱乐乐团有着特殊的渊源,在2003年4月被任命为首位“常驻钢琴家”之后,拉斯•沃格特开始了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定期合作演出。 乐团简介: 皇家北方交响乐团(The Royal Northern Sinfonia),是来自英国的一支室内乐团。在成立的第46个年头,乐队在纽卡斯尔市政厅举办了音乐会。自2004年以来,乐团一直驻扎在Sage Gateshead。2013年6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了乐团“皇家”头衔,正式将其命名为皇家北方交响乐团。
¥128.00
Hi-Res | DSD64 | 2.8MHz/1bit 5首单曲
专辑简介: 勃拉姆斯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指挥家简介: 尾高忠明,生于1947年,日本指挥家,是日本老一代著名作曲家及指挥家尾高尚忠的儿子,在日本时师从大师斋藤秀雄,后又前往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跟随斯瓦洛夫斯基学习。1971年他指挥NHK交响乐团完成了其个人首演。他曾担任东京爱乐乐团的常驻指挥长达20年,并于2001年被聘为该团的桂冠指挥。此外,他还担任过札幌交响乐团、日本读卖交响乐团和威尔士BBC交响乐团的指挥。尾高忠明的指挥风格稳健自然,且富于抒情,尤其擅长指挥柴科夫斯基的作品。 乐团简介: 大阪爱乐交响乐团(日语:大阪フィルハーモニー交響楽団,英语:Osak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日本的一家管弦乐团,成立于1947年。大阪爱乐交响乐团是日本最活跃的管弦乐团之一,每年举办10次定期演奏会并经常发行CD。
¥158.00
Hi-Res | FLAC | 96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无论在内容或在音乐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更富于人性魅力。这一作品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也为他在整个欧洲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亨德尔的复调音乐传统。勃拉姆斯是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从马丁·路德的德文本《圣经》中摘录编纂而成的。全曲共有7个乐章,其间没有以往关于末日审判、奉献、赎罪等内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关于生与死的超凡信念,歌颂了信仰的力量,是一部赞美生命和人性的颂歌。 艺术家简介: 伊丽莎白·格吕梅尔(Elisabeth Grümmer,1911-1986),德国女高音歌唱家,1911年3月31日出生于阿尔萨斯-洛林附近的Niederjeutz(后来归属法国),因父母都是德国人,1918年被迫离开洛林,举家迁居到有剧院的城镇Meiningen。格吕梅尔早年就读于当地的戏曲学校,并在学校出演过歌德《Egmont》中的Klärchen一角,嫁给小提琴家Detlev Grümmer(在Landestheater Meiningen的一家乐团)后,安心做了母亲,迁居Aachen后遇到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在其指点下,师从著名声乐大师Franziska Martienssen-Lohmann和Schlender进一步研究歌唱,1940年在Aachen重新登上舞台,出演了《Parsifal》中的First Flower maiden,1941年出演了第一个主要角色Octavian,1942年至1944年担任Duisberg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随后前往布拉格,期间丈夫不幸在空袭中丧生,战后的1946年成为柏林Städtische歌剧院(现德意志歌剧院)的成员直到1972年,期间演出于世界各大主要歌剧院,1951年首次登台伦敦科文特花园,1957年起参加拜罗伊特艺术节等,以演唱瓦格纳、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歌剧见长。
¥128.00
Hi-Res | FLAC | 88.2kHz/24bit 58首单曲
专辑简介: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各不相同。作曲家可新创主题,也可借用现成曲调。然后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自由发挥。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快速崛起的钢琴家Mishka Rushdie Momen发行了她的首张专辑《变奏曲》——四首作品回应舒曼的《彩色叶子》(Bunte Blätter)中的主题,包括两首世界首演作品,以及克拉拉·舒曼的主题变奏曲。门德尔松的《变奏曲》是他对在波恩为贝多芬建立纪念碑所做的贡献的写照,这是这次专辑的中心。 这是一张高度多样化的专辑,其清晰且永无止境的基本思想将不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专辑将克拉拉·舒曼、罗伯特·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进行了巧妙地连接。她在罗伯特·舒曼生日那天献给他,并写道:“1853年6月8日,致我挚爱的丈夫,老克拉拉续写”——当她后来给勃拉姆斯演奏这一作品时,他印象深刻,深受启发,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自己的《变奏曲 Op.9》。令他们惊讶的是,他们对同一个主题的回应是如此独特和鲜明,我很好奇也听到了关于这个主题不同的现代理解,在和我的朋友Vijay Iyer和Nico Muhly接触后,他们根据这个主题为这张专辑创作了非常特别的作品。
¥128.00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