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cha Heifetz

海菲兹的演奏技巧准确而辉煌,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变化非常丰富,那绝妙的韵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 直到晚年,他还精力充沛地从事演奏与教学等艺术活动。对这位演出行程150万海里的伟大小提琴家的普遍评论是:“海菲兹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炽热的情感与深邃的智慧熔于一炉,火候控制得恰到好处;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并且做得出类拔萃、不同一般。”他的名字和小提琴艺术几乎化成一体,人们一提起小提琴艺术就必然首先想到他。他对弓子压力很大,发出宏亮的声音;左手有力的揉弦带来辉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风格朴实优美,忠于原作,从不炫耀技巧。 自16岁起,他先后录制唱片160多种,销量已超过300万张。他改编过150首小提琴作品。还曾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大提琴家弗伊尔曼(后为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了享誉世界的三重奏组。除小提琴外,他对摄影、园艺以及体育活动都有强兴趣。他是一位热情而不知疲倦的伟大艺术家,一生演奏过无数的小提琴作品。他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

 全选 
FLAC | 44.1kHz/16bit 1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4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9首单曲
专辑介绍: 由美国RCA红标唱片公司于1971年发行的《电视上的海菲茨》,收录了20世纪小提琴巨匠亚莎·海菲茨的经典演绎,涵盖古典、巴洛克及浪漫主义时期作品,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藏。这张专辑的核心内容源自NBC-TV《贝尔系统家庭剧院》节目,由双子座节目有限公司(Gemini Programs, Ltd.)制作。因电视节目时长限制,海菲茨在屏幕上呈现的《苏格兰幻想曲》为精简版,而本唱片特别收录了该曲目的完整早期录音,让听众得以聆听萨尔杰特这一著名作品的全貌,感受海菲茨弓弦间的磅礴张力。专辑采用美国制造的Dynaflex格式,音质细腻饱满,忠实还原了海菲茨的演奏风采。部分版本更附赠一张bonus唱片(SPS-33-565)——《海菲茨幕后花絮》,揭秘这位小提琴大师的艺术生涯细节,为专辑增添收藏价值。 作为20世纪小提琴艺术的标杆人物,海菲茨即便在60年代演奏活动渐少的时期,仍于70岁时通过法国电视节目向世界展现非凡技艺。这张专辑不仅是他电视演出的珍贵记录,更凝聚了其艺术生涯的精髓,让百年后的听众依然能为其精湛技艺所惊叹。 艺术家介绍: 亚莎・海菲茨(Jascha Heifetz)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1901 年 2 月 2 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当时属俄罗斯占领区)。他以无与伦比的技艺和对小提琴艺术的革新,树立了后世小提琴家难以企及的标杆,其影响力贯穿整个 20 世纪。海菲茨的音乐天赋自幼显现:2 岁开始跟随父亲鲁文学习小提琴,5 岁进入维尔纽斯当地音乐学校,师从伊利亚・马尔金;1906 年 12 月在该校学生音乐会上首次公开亮相,8 岁在立陶宛考纳斯市举行正式公开首演,自此开启了长达 65 年的艺术生涯。 1910 年,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先随伊・R・纳尔班迪安学习,1911 年转入传奇教育家莱奥波德・奥尔的班级。奥尔曾评价:“在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见过如此早熟的天才。”1911 年夏天,10 岁的海菲茨在敖德萨露天音乐会吸引 8000 人到场,演出结束后需由警察护送才能离开人群,其天赋已引发轰动。1912 年,海菲茨的柏林首演成为音乐史上的里程碑。5 月 20 日,他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在场的顶尖小提琴家包括弗里茨・克莱斯勒等,克莱斯勒感叹:“我们不如把小提琴拿来,砸在膝盖上。” 四天后的公开首演座无虚席,10 月更代替生病的帕布罗・卡萨尔斯,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指挥家阿瑟・尼基什带领观众和乐团集体鼓掌,场面罕见。 此后,他相继在华沙、布拉格等地首演,原定 1914 年的美国之旅因一战搁置,直至 1917 年经西伯利亚、日本辗转抵达美国。10 月 27 日,16 岁的海菲茨在卡内基音乐厅完成美国首演,被《音乐美国》称为 “超凡伟大的小提琴家”,《纽约太阳报》评价其 “技巧让所有小提琴家既羡慕又绝望”,更称赞他对 “音色细微差别的绝对掌控力”。这场演出将 “完美小提琴家的理想变为现实”,奠定了他的国际地位。海菲茨于 1987 年 12 月 10 日在洛杉矶去世,但其录音作品至今仍被奉为典范。正如评论家迪姆斯・泰勒所言:“海菲茨只有一个对手,一个他试图超越的小提琴家:亚莎・海菲茨。” 他以极致的技巧、对音色的精准掌控和对艺术的革新精神,成为小提琴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影响延续至今。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5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6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27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2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2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0首单曲
¥78.00
FLAC | 44.1kHz/16bit 21首单曲
专辑介绍: 对于许多小提琴爱好者而言,亚莎·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无疑是最顶尖的存在。他的音色堪称完美,演奏风格虽如电流般强劲,未必时时尽显细腻,但其技巧中蕴含的惊人力量与精准度却令人无法否认该专辑便汇集了他最受喜爱的作品,包括西贝柳斯、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一些珍品(如格什温的三首前奏曲、巴赫的《二部组曲》第二号中的卡农),且整套专辑经过重新制作。其中,巴赫的作品演绎或许对部分听众来说过于激烈,这是一场充满激情与浪漫色彩的诠释,但这正是海菲茨独有的风格。而在西贝柳斯与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他的技艺则展现得无可辩驳。弗里茨·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为这位小提琴家提供了完美伴奏,让海菲茨得以尽情施展才华。此外,海菲茨改编的格什温作品,更是额外的惊喜,饶有趣味。若你尚未领略过海菲茨的辉煌,这张专辑便是绝佳机会。经过重新制作后,他的演奏听起来从未如此美妙。 ——贾森·维尔林德 艺术家介绍: 20世纪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小提琴家,而亚莎·海菲茨(Jascha Heifetz,1901-1987)便是这一群体中当之无愧的首位明星。1901年,亚莎·海菲茨出生于维尔纽斯——这座城市深受多元文化背景居民的热爱,也被全世界的犹太人誉为“北方的耶路撒冷”。在他的一生中,海菲茨始终珍视着家乡的生活记忆与音乐氛围,以及早年所经历的多元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1907年,年仅六岁的海菲茨在立陶宛的考纳斯举办了首场公开音乐会。1912年,他在柏林的音乐会大获成功,由此在欧洲打响名气,随后又在美国收获国际赞誉。海菲茨的艺术才华,成为了当代所有小提琴家的光辉典范。尤里·格里戈里耶夫教授曾这样定义这位音乐家的独特之处:他的演奏仿佛是在古老维尔纽斯建筑结构基础上进行的潜意识即兴创作,既传递出建筑的宏伟气势与古典和谐之美,又展现出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多样性。
¥118.00
FLAC | 44.1kHz/16bit 27首单曲
专辑简介: 作为 20 世纪小提琴技术的巅峰代表,海菲兹的安可曲(Encores)向来是其舞台魅力的精华切片。他擅长以精湛技巧重构经典。这张专辑网罗了他横跨古典、爵士、民谣的多元演绎,既有巴洛克的庄重、浪漫派的抒情,亦有民间歌曲的炽热与东欧民间舞曲的奔放。 艺术家简介: 亚沙·海菲兹(Jascha Heifetz)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1901 年 2月2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他两岁时开始拉小提琴,五岁时进入维尔纳当地的音乐学校,师从伊利亚·马尔金(Ilya Malkin)。1906年12·月,他在维尔纳的一次学生独奏音乐会上首次公开亮相,8 岁时在附近的考纳斯市正式公开首演。在接下来的 65 年里,他只在短暂的休假期间公开演出,为全世界的小提琴家树立了无与伦比的标准,至今仍是他们的楷模。在1925年至1948年间的艺术巅峰期,亚莎·海菲兹的演奏曲目极广,对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涉及。1969年起,他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1972年,海菲兹举办了告别音乐会,这位备受爱戴的音乐大师开始安享晚年。
¥78.00
FLAC | 44.1kHz/16bit 105首单曲
套盒简介: 这套海菲兹的录音集收录了他作为艺术家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海菲兹所处的时代摒弃了个性化、浪漫化的演奏,而更倾向于对乐谱的准确演绎。海菲兹是一位非常忠实的诠释者,但所有这些表演都带有他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完美无瑕的音调以及雄厚有力的音色。他的演奏充满活力、有条不紊、技术上完美无瑕、深思熟虑、高贵典雅,同时又极其动人、充满情感。从1961年的早期巴赫录音到浪漫时期的柴可夫斯基及西贝柳斯,他的演奏方法皆适用。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小提琴家之一。“原封套系列(Original Jacket)”音质极佳,是所有小提琴爱好者的必备之选。 艺术家简介: 亚莎·海菲兹(Jascha·Heifetz,1901年2月2日-1987年12月10日),二十世纪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1901年出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3岁随父学琴,次年进入维尔纽斯音乐学院,6岁演奏门德尔松作品,8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Leopold·Auer;1912年,年仅11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登台演出(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自此开始辉煌的欧洲巡回演出;后在美国演出并定居,1925年加入美国国籍;30年代中期后,其演奏水平登峰造极;海菲兹与世界知名指挥家、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大量音乐唱片,还曾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大提琴家弗伊尔曼(后为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了享誉世界的三重奏组,1987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
¥258.00
FLAC | 44.1kHz/16bit 11首单曲
专辑简介: 这张专辑收录了莫扎特《第五号 A 大调协奏曲》与《钢琴三重奏 Op.35》。前者作于 1775 年,全曲共三个乐章,曲风宏大,洋溢着青春活力。海菲兹凭借精湛的技艺将作品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钢琴三重奏 Op.35》的演绎中,海菲兹、大提琴家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与钢琴家伦纳德·彭纳里奥(Leonard Pennario)三位大师携手。皮亚蒂戈尔斯基作为室内乐大师,大提琴演奏音色醇厚。彭纳里奥演奏充满想象力,感染力十足。 艺术家简介: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海菲兹幼年时期跟父亲学习小提琴,五岁即公开演奏。1912年10月,他与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1969年起,他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1972年,海菲兹举办了告别音乐会,这位备受爱戴的音乐大师开示安享晚年。亚莎·海菲兹的演奏曲目极广,在1925年至1948年间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涉及,包括民族乐派等。 格里高利·皮亚蒂戈尔斯基(Gregor Piatigorsky)生于1903年,是一位美籍大提琴家、作曲家。他7岁起学习大提琴,9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1919年,皮亚蒂戈尔斯基任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大提琴手,并加入著名的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后来改名为 "列宁弦乐四重奏")。1921年,他离开苏联,赴莱比锡师从德国大提琴家兼作曲家克伦格尔深造。1924年,他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大提琴。1929年12月,皮亚蒂戈尔斯基和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公演,取得巨大成功。1962年,他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直到1976年8月6日逝世。 皮亚蒂戈尔斯基擅长演奏浪漫乐派的乐曲,演奏技巧辉煌,风格高雅,琴音美好而富于变化。他也是公认的室内乐名家,20年代在柏林与施纳贝尔和弗莱什、30年代在美国与霍罗威茨和米尔斯坦、50年代与海菲兹和鲁宾斯坦组成著名的钢琴三重奏。1961年与海菲兹在洛杉矶共同举办室内乐演出活动,为乐坛瞩目。 伦纳德·彭纳里奥(Leonard Pennario)是 20 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出生的钢琴家之一。彭纳里奥的职业生涯始于年仅 12 岁时,他在1936年与达拉斯交响乐团(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的一场音乐会上代替生病的独奏家演奏了 格里格《a小调协奏曲》。1943 年 11 月,刚刚加入美国陆军的彭纳里奥身着陆军二等兵制服,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彭纳里奥服役归来后,受到了音乐界的热烈欢迎。当时,明尼阿波利斯的一位评论家写道:"彭纳里奥的气质、演绎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你所见过的最敏捷的十指。他让这场音乐会成为很久很久以来最激动人心、最令人振奋的音乐体验之一“。当彭纳里奥尽职尽责地巡回演出时,这种感慨会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重演。 许多年轻的音乐会艺术家认为在纽约定居是必要的,而彭纳里奥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洛杉矶度过的。虽然他在 1952 年进行了首次欧洲巡演,但彭纳里奥的演出主要集中在美国大陆和夏威夷。他选择的演出地点使他得以与洛杉矶的其他个人和团体建立长期的重要关系,例如他与作曲家米克洛什·罗兹萨(Miklós Rózsa)的友谊,后者为他创作了钢琴协奏曲和杰出的钢琴奏鸣曲(1948 年)。彭纳里奥还与好莱坞的卡皮托尔唱片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为该公司录制了三十多年的唱片。在为卡皮托尔公司录制的 60 多张专辑中,有彭纳里奥与费利克斯·斯拉特金(Felix Slatkin)指挥的好莱坞碗乐团合作录制的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这是黑胶唱片时代最畅销的古典专辑之一。
¥8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15首单曲
专辑简介: 在这张专辑中,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携手他的固定钢琴伴奏搭档布鲁克斯·史密斯(Brooks Smith),重新灌录了来自古典音乐巨匠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奏鸣曲》、奥地利浪漫主义大师舒伯特的《C大调幻想曲》、印象主义音乐鼻祖德彪西的《三首比利蒂斯的尚松(3 Chansons de Bilitis)》与《儿童园地(Children's Corner)》、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与法国“六人团”成员弗朗西·普朗克(Francis Poulenc)的《无穷动(Mouvements perpétuels)》。海菲兹高妙精湛的技巧、纯净圆润的音色和富有激情表演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钢琴家配合以丰富力度和色彩变化的演奏,合声中绝妙的韵味使人陶醉其中。 艺术家简介: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海菲兹幼年时期跟父亲学习小提琴,五岁即公开演奏。1912年10月,他与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1969年起,他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1972年,海菲兹举办了告别音乐会,这位备受爱戴的音乐大师开示安享晚年。亚莎·海菲兹的演奏曲目极广,在1925年至1948年间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涉及,包括民族乐派等。他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左手的有力揉弦带来了辉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很快,富于激情。帕尔曼说:“海菲兹彻底改革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将其推向巅峰。” 布鲁克斯·史密斯(Brooks Smith)1912年生于得克萨斯州的麦卡伦,是一位杰出的美国钢琴家。他4岁开始学习钢琴,早年就读于茱莉亚音乐学院,曾师从罗西娜(Rosina)和约瑟夫·莱维纳(Josef Lhevinne),热衷于民谣和室内乐领域。1939年毕业后,布鲁克斯陆续为一些歌唱家伴奏,备受好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布鲁克斯·史密斯成为小提琴家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的唯一钢琴伴奏者,两人的合作长达二十年,合作演出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并录制了一系列唱片。1966年至1972年间,布鲁克斯应邀担任伊斯门音乐学校的钢琴教授,后进入南加州大学担任钢琴和室内乐教职。
¥168.00
Hi-Res | FLAC | 192kHz/24bit 8首单曲
专辑简介: 从1922年2月起,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演奏家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以勃拉姆斯的作品着手,开始用当时全新的立体声技术重新灌录音乐史上最受欢迎的协奏曲。这些精美的录音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音乐家的细腻演奏,大大超越了早期的单声道版本唱片。在这张专辑中,亚莎·海菲兹携手Israel Baker、Gregor Piatigorsky和Gabor Rejto等优秀的室内乐演奏家,共同演绎了来自浪漫主义作曲大师舒伯特与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第一首《C大调弦乐五重奏》是舒伯特晚年的经典之作,被评论为他一生最伟大的室内乐作品;第二首《G大调弦乐六重奏》则具有典型的勃拉姆斯风格——饱满的音色、管弦乐感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十分迷人。 艺术家简介: 亚莎·海菲兹(Jascha Heifetz)190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纽斯,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海菲兹幼年时期跟父亲学习小提琴,五岁即公开演奏。1912年10月,他与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轰动一时。1969年起,他正式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小提琴教授。1972年,海菲兹举办了告别音乐会,这位备受爱戴的音乐大师开示安享晚年。亚莎·海菲兹的演奏曲目极广,在1925年至1948年间的艺术巅峰期,对各种类型的作品都有涉及,包括民族乐派等。他的运弓充满弹性和力度,左手的有力揉弦带来了辉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强弱对比出神入化,速度很快,富于激情。帕尔曼说:“海菲兹彻底改革了小提琴演奏技巧,将其推向巅峰。”
¥168.00
 全选